正在北京举行的2009年中国网球公开赛,迎来了该赛事历史上规模最庞大的明星阵容。与此同时,该届赛事的商业赞助收入、门票收入和对媒体的吸引力也达到了历史新高——今年刚刚升级的中网开始露出国际顶级赛事的雏形。但从一些重要比赛上空着的观众坐席,赛场上偶尔传出的观众喧哗以及媒体、交通等配套服务出现的薄弱环节也可以看出,对于网球运动刚刚兴起的中国来说,创立一个新赛事或许不难,但塑造赛事品牌、营造赛事文化却绝非一日之功。
创立于2004年的中国网球公开赛,无疑是近5年来国际网球赛事成长最快的一员。从最初一项对国际大牌球星毫无吸引力的小型赛事一跃而为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职业大赛,中网只用了5年时间。据国家网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高沈阳今天介绍,世界女子网坛排名前50位中的47名选手,和世界男子网坛排名前30位中的18名选手参加了今年的中网。这样的明星阵容或许只能在世界网坛最顶级的四大满贯赛事上见到,对于创办仅5年的网球赛事来说,应该说是一个奇迹。
中网短时间内的快速成长,与国际网球组织对中国市场的看好不无关系。正如高沈阳所说,当世界男子职业网球协会(ATP)和女子职业网球协会(WTA)相关负责人获知中国目前已有近千万网球人口时惊讶万分,因为如此数量的网球人口几乎与部分欧洲国家的总人口数相当,而这还是中国网球运动起步阶段的数字。
在中国大幅度增加的网球人口的背后,是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实力,这一点也是国际网球组织所看重的。尽管去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对职业网球赛事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据中网赛事总监张军慧今天介绍,2009年的中网仍然在商业赞助收入上实现了20%的增长,这在当今网球赛事领域并不多见。
升级为亚洲地区规格最高的网球赛事后,中网也终于告别了过去几年不被大牌球星看重的尴尬处境。
本届赛事,包括纳达尔、德约科维奇、萨芬娜和莎拉波娃等著名网球运动员在内的所有大牌球星全部是主动报名参加中网比赛。而在过去几年,中网都是花重金邀请一些大牌球星参赛,以扩大赛事的影响力。正如张军慧所说,“过去是赛事追着球星,现在是球星追着赛事。中网终于不再是靠打明星牌引人注意的小比赛了。”
诸如阿加西首轮出局、威廉姆斯姐妹出工不出力的状况,都已成为人们对中网的回忆。现在的中网,由于赛事级别高,任何一个大牌球星都不敢怠慢,中网赛场真正成了巨星展示球技而非“走秀”的舞台。也因为此,今年的中网受到了媒体的高度关注。据张军慧介绍,共有123家境内媒体和40家境外媒体报名采访本次比赛,数量较往年成倍增加。此外,还有50余家国际电视台转播本次中网比赛,这些对于升级前的中网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
由于比赛时间恰逢国庆长假,今年中网的门票收入也有望创历史新高。据张军慧介绍,自10月2日开赛以来,中网赛场的日均入场人次在1.8万人左右,大大超过了以往。由于观众太多,本届中网的社会停车场一扩再扩,仍不能满足需要。
几年前,当中网提出“打造第五项大满贯赛事”的目标时,很多网球界业内人士还报以质疑的态度,因为诸如法网和温网这样的大满贯赛事无不经历了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发展。对于刚刚创立的中网来说,向大满贯赛事看齐显然将是一项百年工程。不过,短短5年时间,中网至少在赛事级别上达到了很多赛事几十年也达不到的高度。
作为赛事总监的张军慧明显感到,当赛事实现从量到质的蜕变之后,新的考验就来到了面前。
本届中网期间,男子比赛的一场重头戏——纳达尔与萨芬的比赛,现场的贵宾包厢竟然没能坐满,部分包厢里甚至空无一人;在一些比赛上,不时传出的观众喧哗声令运动员大为恼火……这些都是国际顶级网球赛事上不可能发生的现象。高沈阳说,中国网球运动毕竟在民间兴起的时间不长,中国的网球文化要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还需要较长的时间。不过,对于任何一项国际顶级网球赛事来说,网球运动的群众基础和文化积淀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本届中网的中央球场外,一座新的球场正在兴建。据中网组委会秘书长张雅宾今天介绍,现有的球场已不能满足中网未来发展的需要,新的球场可容纳1.3万~1.5万名观众,建成之后,中网在球场条件上将能与任何一项大满贯赛事媲美。
实际上,即使是现在,以北京奥运会网球比赛场地作为赛场的中网,已经具备了世界一流的场地条件。相比之下,倒是中网的软件——即赛事组织能力与顶级网球赛事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本届中网期间,赛场外的“黄牛党”成群结队,数量之多令观众抱怨不已,这也使得赛事的形象大为受损;观众停车难、打车难等问题也比较突出;中央球场未设专门的媒体席,也令很多记者深感不便……
对于中网来说,在短短5年内取得现在的成绩堪称网坛奇迹,不过,要想真正打造成品牌赛事,取得像四大满贯赛事那样的影响力,显然不能满足于赛事级别的提高和硬件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