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乒素质教育课程"三方会谈"

来源:乒乓世界杂志 编辑:令蕴北京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19日 点击数:

  2009年3月,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在北京访问期间向中国乒协发出“投诉函”,信中说中国运动员“不配合主办方和赞助商”、“回答问题不积极”,批评核心直指“中国运动员职业素质与成就不相称”。

  一石激起千层浪,国手素质问题由此一下子引起了前所未有的热议。不仅以往的案例被翻开重提,在高倍放大镜下,运动员们的新问题也似乎暴露得越来越多。2009年4月的横滨世乒赛上,又出现了“年轻队员不捡球”、“不答谢观众”、“队员答记者问时看手机”等一系列不满的声音。

  事实上,运动员素质遭到外界诟病由来已久。一直以来,“金牌战略”和“素质教育”似乎始终难以协调。一方面,成绩永攀高峰是运动员必须要追求的,另一方面,如何提高综合素质,展示自身和项目本身的魅力也是他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不得不说,在金牌战略的指导下,中国对运动员的培养一直将竞技场上争夺冠军作为第一目标,相比之下,对他们整体素质培养的力度却远远不如前者。

  乒乓球被誉为中国的国球,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乒乓球队始终是中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和他们光辉战绩一同被国人铭记的还有“人生能有几回搏”、“从领奖台上走下来,一切从零开始”的壮志,还有“孔令辉热吻国旗”的豪情。作为天之娇子,乒乓明星们的示范效应不言而喻。

  然而,不仅正面表现有着极大的社会影响力,其它表现同样如是。因此他们理应加强对自身素质的培养,他们不仅需要展现作为公众人物的个人魅力,对于推广乒乓球这项运动更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后北京奥运时期,大包大揽已成乒乓队的家常便饭,一味地取得好成绩再也无法吊起外界的胃口。这样的形势下,如何提高国球的关注度,让乒乓重新回到关注的中心,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喜爱等一系列问题,都摆在了国乒面前。而提高运动员的整体素质就是这一众难题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

  庆幸的是,无论从领导,还是运动员本身都已经意识到其重要性,他们已经开始努力,并且已见成效。

  “现在当运动员不容易,年纪这么小,承担得这么多。但这是他们必须要做到的,我们的任务是告诉他们,让他们理解。”——施之皓

  来自教练的声音:我们告诉他们进步的方向

  去年6月本刊采访沙拉拉时,他表示,“职业运动员应该像推销员一样,想办法把自己卖出去,在卖出自己的同时还要把这项运动卖出去。”在乒乓球市场发展不容乐观的今天,在技术、成绩上统治世界乒坛的中国队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推广乒乓球的重任。

  女乒主教练施之皓说,“2008年之前,我们教运动员要为国争光,把球打好,这是首要责任。但从新一代的运动员和教练员来讲,为国争光只是最起码的,还要在推广乒乓球方面肩负起责任,最重要的一点是怎么能够成为当代年轻人的榜样和真正的偶像,要求变了。过去只要把球打好,现在要给同龄人当榜样,还要让全国人民看比赛时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所以必须提高队员的素质。”

  中国乒乓球队能够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包庇错误、不掩盖问题。从沙拉拉的“投诉信”之后,国家队又加大了素质教育的力度。从2009赛季乒超联赛期间,队里开始有了“送教下队”、“远程跟踪”等内容,在乒超联赛期间加强对队员的教育和引导,增强队员对“职业球员”概念的认识。

  2009年岁末,白岩松为队员们上媒体课引发了不小的关注;2010年“素质教育”再次升级,在国家乒乓球队2010年第一次封闭训练中,男队、女队都增加了文化课的学习,包括媒体课、英语课、礼仪课、历史课等等,素质教育成为了封闭训练中一道新的风景线。

  从2009年3月沙拉拉提交“投诉信”至今整整一年的时间里,国家乒乓球队经历了从“暴露问题”到“认识问题”再到“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把“暴露问题”、“认识问题”比作一部小说的开端和发展,那么“努力解决问题”便是这部小说的高潮。

  无论是教练、媒体还是普通球迷,都在期待完美的结局:希望乒乓球这项运动能够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蓬勃发展,希望乒乓球的市场繁花似锦,希望中国乒乓球队的队员能够成为社会的榜样。而着眼现在,我们更期待的是“素质教育”升级后,效果显而易见,队员乐在其中。

  作为女队主教练,施之皓有着更具体的目标,首当其冲的便是英语,“我跟英语老师建议,千万不能像过去,弄本新概念从第1课上到第9课,比赛回来又从第1课开始上,这样无限循环下去。”施指导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目标“我希望我的运动员第一步能做到接受采访时不用翻译直接回答。我跟老师说,教一些基础知识后就教如何应对媒体的问题,记者怎么采访你,你怎么回答,比较实用的,像enjoytable tennis, thank sponsors, thank fans, thank organizers。把这些东西教给她之后,以后记者提问跑不出这个圈。这样学以致用,队员们学起来也比较有兴趣,慢慢地提升他们的水平。希望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时候,队员,包括教练能够用英语问答。”

  “上课教会我很多东西,上完媒体关系课,我才知道媒体和观众想通过我的回答了解我们赛场外的一面,他们更喜欢我表情生动地表达自己内心,而不是死板地说刚才赢了的或者输了的那场球。”——刘诗雯

  来自队员的声音:我们喜欢上课,我们渴望改变

  无时不在的英语课

  封闭训练时,队里张贴的作息表增添了晚间上课的专用时间,男队的课表每天内容都不同,女队则集中在每周2、4、5三天。课程包括:英语、媒体关系、心理、礼仪、历史、音乐、营养……

  其中,大家觉得最实用、最迫切提高的是英语。封闭训练时,王励勤对英语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时不时地跟记者对几句英语,连请他签名的球迷他都要跟人家说英语,口头禅变成了“你问我几句英语吧”。

  训练局运动学校教务科主任李春花全程跟随男队的直通赛事,负责安排课程等,在她眼里,王励勤的好学程度排第一,达到了“连吃饭的时候都对着桌子上的单词条念叨”的程度。

  王励勤这么形容学英语的必要性,“英语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综合能力的体现。”

  对于普通人来说,英语是与世界交流的工具。对于职业乒乓球运动员,英语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球员国际化的程度。“乒乓球要国际化,推向市场,需要球员与外国人交流,向全世界展现乒乓球的魅力。如果能够掌握英语,对沟通、对比赛规则的理解都有好处,我们时时都可以跟他们去探讨和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相反,如果缺少语言,很多事做起来不是很方便。”和王励勤一样,很多运动员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郭跃找了家教老师,专门学习英语;刘诗雯将老师教的句子和单词背得滚瓜烂熟。而队员们上课所教的东西,是征集过教练和队员意见的——采访时用的固定语句、比赛时可能跟裁判用到的话,以及在国外如何买东西和问路。

  问到是否愿意坚持下去,文佳、李晓丹、武扬异口同声地说:“想!”但运动员学习英语会遇到很多困难,最明显的是莫过于学习进度被比赛的中断,武扬说:“虽然记得比较快,但一打比赛,脑子里就只能想球,一个礼拜全忘了。”其次是语言环境的欠缺,王励勤说:“出去比赛都有翻译,到哪都有中国人,学英语的语言环境不是特别好,没有逼着你说的氛围。”

  李春花主任介绍说,“这次学习不仅有课堂教学,还有营造学习氛围,在宿舍、餐厅和训练馆都贴了很多针对性学习的卡片。”教练为队员们量身定制了英语学习的内容、目标,同时在多方配合下营造英语氛围。丁宁说:“老师碰到你就问:‘桌子上这个是什么呀?你说一遍。’你不会说她就一直教你,教到你学会为止。”喜欢上网的李晓丹说:“和老师聊QQ的时候必须说英语,简单的我们都能聊。”

  “用英语接受采访”这一目标其实很现实。以西班牙著名网球选手纳达尔为例,也许是欠缺了些许语言天赋,在网坛摸爬滚打近10年,大满贯奖杯拿了6座,英语水平仍是大问题。但是应付记者采访,他还是驾轻就熟。因此,我们的队员只要能够掌握基本的职业术语,应对赛后访问、与观众进行简单的互动应该不成问题。

  “羡慕那些英语好的人,出国比赛交流都没问题。”刘诗雯深有感触地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中国金花李娜在中央球场面对上万名球迷用英语接受现场采访的场面带给教练和队员们不小的触动。李娜侃侃而谈的英语展现了中国运动员的风貌,与球迷其乐融融的场面令人羡慕不已。我们也期待着在这样的画面可以出现在乒乓球赛场上。

  面对媒体就是面对观众

  媒体关系课的嘉宾讲师白岩松说过,媒体是把双刃剑,他们服务的永远是在他们背后的观众。白岩松告诉队员们:“接受采访时,你所面对的不是一个记者,而是他身后关注乒乓球的所有观众。”

  媒体关系课给队员们带来的改变显而易见,他们懂得了如何在媒体面前展示自己,媒体关系课教给队员们的不是记者们担心的一句句“套话”,而是“真实”。

  一直被记者认为不好接触的王励勤在课后感触很多:“我学到了怎么样处理跟媒体之间的关系,把媒体摆在什么位置,以什么心态和方式去跟媒体交流,以前这是我比较欠缺的。”

  王励勤说,现在他们面对记者采访时给人的都是赛场和训练中的感觉,所有的采访都是大同小异,所说的话如出一辙。“接受采访就是去展示一个真实的自己,展示乒乓球这项运动的魅力,我一直对这方面很忽视。”他坦言,“现在乒乓球遇到困难,不是说成绩上,而是关注度方面,改变现状是我们当代运动员应该承担的责任。”

  “我现在认识到,接受采访时应该说说比赛以外的东西,尤其是真实的心里感受。赛场上的过程,球迷都比较了解,但是对于你赛场下的表现,平时的想法,不是很了解,他们也想通过了解你进而更多地了解这项运动,了解整个乒乓球队。”

  要做到王励勤所说的程度其实并不容易。“要展现自己,自己身上要有东西可展示出来,否则人家是不会去关注和喜爱你的。”秦志戬教练直截了当地指出了问题的关键。

  其实,秦指导所说“有东西可展示”包括很多内容。这不得不又让记者想起了网球运动员:德约科维奇擅长模仿秀,在美网的中央球场模仿起莎拉波娃和纳达尔引得全场观众笑声掌声不断;纳达尔喜欢玩网球游戏,于是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和观众讲起玩游戏的心得……类似这些“东西”也一定能在中国乒乓球队队员的身上出现,只要敢于秀出来,就会赢得满堂彩。

  除了新的认识,上完媒体关系课的队员们还会反省自己。丁宁说:“原来自己可能打完比赛非常累的时候,坐在椅子上接受采访总是瘫着坐,头是仰着的,这个镜头拍出去就会不好看。这些画面可能是全世界在看,就光全北京的人看就已经有很大影响了,所以现在我很注意这些,这些是我的形象,也可能影响乒乓队的形象。”

  带来快乐和改变的心理课

  如果说英语课和媒体关系课是在实用性强、打造队员形象有“快”的优势,那么心理、历史课则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

  记者:“心理课上了么?”

  郭跃:“赶上了!给我笑得都不行了!”

  心理课目前是女队的特长项目,她们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拧绳”的游戏。“拧绳”的学名是“心有千千结”,队员们分几组,几个人站成一圈,拉住旁边和对面队员的手,想办法把结解开,恢复成最初的整齐圆圈。

  “那是有小技巧的,谁先钻谁后钻。没解开的人感觉不好意思,又没办法,又感觉着急,跟解开的人心态不一样。我们在一旁教她们,还在旁边做徒手动作,我们嚷嚷‘转啊!’,‘变手型啊!’之类的,后来互相都解开了。”郭跃的心得体会比较多,说得特兴奋,还一反常态地蹦起来给记者演示。

  其实,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看,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游戏是一个载体,在游戏中成员会重新认识自我并且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而更重要的是游戏结束后团体成员的交流与分享,通过这样的分享增进团体成员的归属感和信任感,促进成员们人格的健康发展。队员们表演得挺热闹,也悟出了不同的道理。

  郭跃对这个游戏的最深体会是“当局者迷”——“玩游戏的时候我就想,这跟在场上比赛的感觉一样,当局者迷。不管你再怎么使劲,在场上打球就是感觉逃出不来,其实场边人看一下就知道你该怎么办。球很简单,为什么打得这么复杂?我终于理解教练了。”

  丁宁体会最多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游戏里规定手不能松开,但解的过程中可以换个角度去握手,就好像在有条条框框的时候自己也可以随机应变处事,不要太死板,需要有变通。游戏教会我们为人处世,而且教给我们看问题的方式。”

  分享出来的内容因人而异,关键在于队员们在享受游戏的过程。心理课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也许是短暂的,但是给他们带来的反思以及改变却是深刻并长远的。

  学历史对现实有启发

  “术业有专攻”,每个人擅长和喜欢的科目都不同,李晓霞偏爱历史课,无论问她什么课的内容,她都能最后点题在历史课上。

  队里请的历史老师是在百家讲坛中颇有名气,甚至被网友誉为“史上最牛历史老师”的袁腾飞,李晓霞对“唐朝那些事儿”、“明朝那些事儿”很感兴趣,听起课来津津有味,“我爱听以前的传统、风俗,老师也讲了日本、俄罗斯、英国、美国等国家的历史。他的比喻非常好玩,让我们在聊天中、在笑话中就听完了历史课,课后有一下子自己心胸特宽阔的感觉。”

  李晓霞觉得一些史上的经典战例对打比赛也有启发:“战争中布什么棋,让这些棋往哪里走,这些和比赛挺贴近的。我一直对历史特别好奇,老师讲的时候,我就特别全神贯注地听,‘原来是这样的!’我们和老师有互动,在网上也和老师交流,觉得特别有意思。也会在网上找资料看,但是看资料没有听老师讲的那么好玩,自己看文字有很多地方不明白,但是老师讲的就特别明白,语言和表情都特别有意思。”

  文佳和郝帅都喜欢营养课。“我就爱问营养老师关于减肥的问题。”文佳大方承认自己喜爱营养课的原因,只是抱怨说,老师建议吃的西兰花和青椒,她第二天在食堂中没有见到。郝帅研究得更细,一脸认真地告诉记者,生吃西红柿和胡萝卜都没用,营养不会被吸收,最好用水或者油过一遍。

  采访前,记者一直以为,在辛苦的训练比赛后,素质教育课会让运动员们满脑袋“官司”,听了他们讲这些记者才发现,他们真的是享受其中,而且对知识的渴求非常迫切。

  “直通比赛中,虽然队员们比赛很辛苦,有时候会比赛打到很晚,但是对于媒体的采访,不会再出现‘我的比赛还没结束,以后再说’这种拒绝的情况。”——《体坛周报》记者于小璇。

  来自媒体的声音:我们陪伴、见证、感动着你们的成长

  队员们被指出的不当行为,很多是在与媒体打交道时暴露出来的,而媒体又是队员打造形象、展现魅力的桥梁,因此媒体似乎成了检验素质教育成效的窗口,这一次,记者们通过不同方式感受到了队员们的改变。

  记者王怡薇洞察到队员们的变化来自于王皓。“有一天同事突然跟我说,王皓的博客怎么那么酸?吓了我一跳,因为北京奥运会之后,王皓的博客就没再更新过,我赶紧去看,原来在厦门直通的时候他每天都更新,而且句句都是自己的体会,一看就感觉发自肺腑。”王怡薇在惊讶之余,不忘发信息调侃一下,“博客上的文章是你自己写的吗?”很快得到王皓的回复,“怎么,不相信我的文采?”

  《体坛周报》记者于小璇感触最深的是在南通女队第一阶段直通比赛中:“队员们对媒体的态度都特别好,而且回答出来的东西特别实在。”在于小璇眼中,以前乒乓队员们说话就像和神聊天一样,没有血没有肉。不了解他们的人看了那些话,肯定以为他们是神仙。“现在不一样了,直通比赛中采访郭焱和丁宁,她们回答得都很具体,没有空话套话,能感受到,她们是用心在听问题了。”

  队员们的每一点变化,在媒体眼中都是一份惊喜和感动。“真实”这两个字的强大力量,也许队员们还需要慢慢体会,但记者相信,所有的媒体朋友都愿意见证队员们的成长,陪着他们成熟。感动了我们,感动我们身后观众的时刻还会远吗?

  会谈总结陈词:素质,时刻教育着

  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得到了领导、教练、队员、媒体各方面的认同,如今,素质教育初见成效。

  刘国梁说:“在我们队员的房间里、球馆和食堂都贴满了英语单词,尤其是在食堂里我们还专门成立了一个英语角,大家在那里吃饭,只能用英文说话而不能用中文,这样就能把学到的东西巩固住。现在我们的运动员既要在技术上面对竞争压力,还要从思想上、综合素质上‘武装’自己。我觉得他们很不容易,比我们那时候要做的更多了,毕竟现在时代不一样了,他们只能做得更好更优秀,才能够站住脚,才能让乒乓球这项运动发扬光大。”

  施之皓说:“运动员商业道德比以前强了,回馈赞助商的意识强了。广告商的利益必须要保证,要遵守合同;以前根本就不管穿衣服什么的,现在都会注意了;现在给球迷签字照相的态度也很好,从郭跃到文佳,打完球会主动跟球迷打招呼,致谢。”

  每一个关心中国乒乓球队的人,都希望队员们能够将自己的个人魅力展现出来,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希望他们能成为年轻人的榜样。然而,这一切都需要经过时间的打磨和阅历的洗礼,素质教育就像是这一过程中的催化剂。我们已经看到了进步,但我们还想看到更多令人欣喜的变化,我们期待着那些美好的愿望由现在这批队员实现,期待梦想早日照进现实。

【打印】 【返回】

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