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训练:乒乓球快攻对抗性练习

来源:smartpang 编辑:nicegame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8日 点击数:

  快攻对抗性练习,要求运动员在规定的击球方式和数量的前提下,用时间来衡量成绩的一种训练手段。通过观察发现,同一配对运动员的四组成绩,最后一组成绩总比第一组好;不同运动员之间配合的稳定性相差较大;训练开始到训练结束阶段,训练的中后段时期,所有运动员的速度、稳定性、流畅程度能达到最佳。

 

  快攻对抗性训练处方的具体教学方法是,八名运动员按照单循环轮转的配对方式进行对攻计时训练。快攻对抗性练习有着节奏快、稳定性高、对抗性强等特点。激烈的对抗训练给运动员无形的竞争压力,让运动员集中注意力打好每一个球,在每天的日常训练中培养运动员实战对抗所具备的心理素质。要竞争第一,就要加快节奏,避免失误,提高运动员对掌握“快”与“准”之间的变量关系的运用。“快”与“准”在乒乓球实战中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其一,合理处理好这两个关系,是提高制胜因素的前提。

 

  经过一个月有针对性地训练,将八名运动员一个月中快攻对抗性练习的平均数据统计如表1、表2、表3所示,从以下四个方面对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同一配对中4组成绩比较分析

  表1  同一配对中4组成绩比较分析

  配对

  第一组成绩

  第二组成绩

  第三组成绩

  第四组成绩

 

  蔡  杰VS吕鸿浩

   1´31"

   1´29"

   1´25"

   1´23"

 

  李欣哲VS范书婷

   1´44"

   1´36"

   1´37"

   1´36"

 

  刘丽春VS陈彬茹

   1´29"

   1´27"

   1´31"

   1´26"

 

  王   宇VS朱  悦

   1´28"

   1´29"

   1´31"

   1´25"

 

  通过表1可以发现,蔡杰VS吕鸿浩的用时从1´31"到1´23"、李欣哲VS范书婷的用时从1´44"到1´36"、刘丽春VS陈彬茹的用时从1´29"到1´26"、王宇VS朱悦的用时从1´28"到1´25",每个配对的第一组和第四组用时比较分别减少了8秒、8秒、3秒、3秒。说明,相同条件下的对抗练习,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熟练程度增强,击球速度和稳定性也逐渐提高,所以单一的快攻练习除了练习基本功外,也对提高手感具有促进作用。

 

  手感的训练是基础的训练内容之一,手感的提高是运动员通过实践来感知、调节和处理球,虽然提高手感在各种旋转和摆短方面具有较为突出和明显的作用,但并不能将它仅仅局限在这两方面,运动员在做其他击球动作时都需要较好的手感,应该把基本功训练和手感的训练结合起来,好的手感是掌握和提高基本功的重要条件,而在基础训练中提高手感,对迅速掌握基本技术以及在比赛中使其技术水平稳定的发挥也是必不可少的[2]。

 

  不同配对之间的平均成绩的比较分析

  从表2中“平均用时”可以发现,运动员蔡杰和其他七名运动员配对的成绩相差较大,最好成绩为1´23",最差成绩为1´34",前后相差11秒。导致数据差异的可能原因,一是运动员之间技术水平和技术风格的差异;二是运动员之间相互适应的程度。

  和运动员蔡杰配对的其他7名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技术风格有较大的差异,与技术水平高的运动员配对,对抗性强成绩提高明显,相反成绩难以提高。通过这样的分组对抗训练,能提高运动员对不同对手的水平准确评估,有助于了解对手,尽快的掌控比赛。同样,对抗性训练也在不断提高运动员适应对手的能力,适应对手就能了解对手的长短处,发挥自己,克制对手。

 

  3.1.3七轮配对之间总平均用时比较分析

  表2 七轮配对之间总平均用时比较分析

  轮次

   配          对

   平均用时

   总平均用时

 

  第一轮

  蔡  杰VS吕鸿浩;   朱  悦VS陈彬茹

  王  宇VS李欣哲;   刘丽春VS范书婷

  1´27";1´31"

  1´33";1´34"

  1´31"

 

  第二轮

   蔡  杰VS李欣哲;   王  宇VS范书婷

  吕鸿浩VS陈彬茹;   刘丽春VS朱  悦

  1´34";1´33"

  1´28";1´36"

  1´33"

 

  第三轮

  蔡  杰VS陈彬茹;   吕鸿浩VS刘丽春

  李欣哲VS范书婷;   王  宇VS朱  悦

  1´30";1´24" 

  1´38";1´23"

   1´29"

 

  第四轮

  蔡  杰VS范书婷;   李欣哲VS朱  悦

  刘丽春VS陈彬茹;   王  宇VS吕鸿浩

  1´33";1´33"

  1´28";1´28"

  1´30"

 

  第五轮

  蔡  杰VS刘丽春;   陈彬茹VS王  宇

  范书婷VS朱  悦;   吕鸿浩VS李欣哲

  1´26";1´32" 

  1´30";1´33"

  1´30"

 

  第六轮

  蔡  杰VS朱  悦;   范书婷VS吕鸿浩

  刘丽春VS王  宇;   李欣哲VS陈彬茹

  1´25";1´32"

  1´22";1´31"

  1´28"

 

  第七轮

  蔡  杰VS王  宇;   李欣哲VS刘丽春

  吕鸿浩VS朱  悦;   范书婷VS陈彬茹

  1´23";1´28"

  1´26";1´31"

  1´27"

 

  表3是八名运动员单循环后的七轮平均用时和总平均用时的比较,从“总平均用时”一栏来看,第一轮到第七轮成绩是稳步上升的,并且第七轮的成绩优于前面所有成绩。运动员能在体力和精力不断透支的情况下发挥稳定成绩,说明运动员经过对抗练习,适应新对手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所以及时适应对手是充分发挥技战术的重要因素。每轮的配对组合都不相同,要求每位运动员在相同配对的情况下完成四组对抗之后,迅速进入下一轮并及时调整状态,适应新的配对。通过训练运动员具有适应比赛变化的能力。

  用时与用球数分析

  通过表3的数据可以发现,速度过快稳定性自然下降,用球数也就增多,所花的总时间就多;如果过于强调稳定性,击球的节奏自然要放慢,用球数量减少,但是完成定量的时间就会增多。时间快慢是衡量击球节奏快慢的标准,用球的多少是衡量击球稳定性情况的标准,速度性和稳定性是乒乓球一对相互矛盾而又相互联系的特点。追求击球节奏的同时也要顾及到击球的稳定性,稳中求快,并且能在相持中稳定住节奏和速度,在不失误的情况下快速击球。

  表3 用时与用球数比较分析

 

  配对

  第一组成绩

  第二组成绩

  第三组成绩

  第四组成绩

 

  蔡  杰VS吕鸿浩

  1´31"/7个球

  1´29"/6个球

  1´25"/4个球

  1´23"/2个球

 

  李欣哲VS范书婷

  1´44"/6个球

  1´36"/4个球

  1´37"/3个球

  1´36"/3个球

 

  刘丽春VS陈彬茹

  1´29"/6个球

  1´27"/5个球

  1´31"/7个球

  1´26"/3个球

 

  王   宇VS朱  悦

  1´28"/3个球

  1´29"/3个球

  1´31"/4个球

  1´25"/2个球

  楚天运动频道装备您的运动生活!


我想把这篇文章分享到:

【打印】 【返回】

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