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也会和物理知识挂钩你知道吗?通过物理知识来分析一些球路的走向等,通过物理知识来科学的认识乒乓球,乒乓运动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和力学、运动学紧密相联的,恰当地运用物理知识,球路变化一定能更得心应手。
弧圈型上旋球和前冲式上旋球
运动员在击打来球时,要保持球拍与水平面有一定的倾角。球就能越过球网,落在对方的球台上。在击球时不是用这种倾角迎面发力,而是使球拍大角度地向上“蹭”球,造成强烈旋转,球落到球台后就会大角度弹起并旋转,一触对方球拍立即高高飞起。这就是弧圈型上旋球。另一种拉球的方法是把倾角减小,球拍在球的顶部向前“蹭”球,球的旋转力很强,运行路线更加平直,一触球台就前冲下滚,与正常的运行路线截然不同,使对手措手不及,运动员称之为前冲式上旋球。
长胶遏制了弧圈球
正在这危急的时候,中国漏现出一位力挽狂澜的小将张燮林,以他神奇的打法,魔术师般的技巧和舞姿一样轻巧优美又舒展的动作使世界震惊,把不可一世的日本选手一个个斩于马下,为中国队立下汗马功劳。张燮林原来是一个削球选手,惯于以柔克刚。他的广泛灵活,跑动范围大,远离球台,当对方的来球速度减低后,他用球拍轻轻地一削、一拨,就使球稳稳地落到对方球台,软磨硬泡,对方攻击型选手耐不住性子,频频发起进攻,屡屡造成失误。
那么,他是如何化解高度旋转的弧圈球呢?关键在于他的球拍,这是一件威力无比的秘密武器。他的球拍没有海棉,只有一电胶粒很长的胶皮(俗称长胶)。长胶为什么能化解上旋球呢?这要从海棉拍“吃球”说起。当攻方拉攻时,球是向上旋转的,而在守方的球拍接触球的一刹那,球是向下旋转接触球拍胶粒。由于强烈的摩擦,球就会受到反作用力,转而向上高速旋转,猝不及防,球就飞丢了。如果应对得当,球就会挡回对方球台,仍形成上旋球,但旋转已不那么强烈,正好造成对方扣杀的机会。
但是,如果球拍的胶粒很长、很细、很软,球在球拍上就不会受到反作用力,如同蹭到了刷子毛的尖,一扫过去,旋转方向没有改变,只是稍稍遇到点儿阻力,旋转被减弱了。如果继续沿原方向旋转,回到对方手里,也成为了下旋球,使对方措手不及。而张燮林是绝不会“吃球”。他可以凭借手腕的动作,使回球不转或下旋,变幻莫测。总之是与一般选手的回球截然不同,最终出奇制胜。
合力球与上抛球
靠球的旋转制胜,已经成了重要的得分手段,而发球时制造旋转就更可以先发制人。旋转的强烈程度取决于球与拍发生侧向撞击的速度。乒乓规则要求发球时球必须向上抛起,这时如果把球拍向下切,摩擦球的侧面,球的旋转就会加剧。这是利用了物理中的相对运动、相对速度,在实践中发挥了明显的技术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合力球”。充分体现“前三板”的威力。这种发球制胜的手段几乎无人能敌。于是引起欧洲选手们的一片抗议和抵制。国际乒联也认为发球决胜负会限制乒乓球对攻技术的发展。回合少了,观众就没有兴趣了,失去了观赏价值。
于是修改规则,发球时,不得在球上升过程中击球。这样“合力球”事实上就被取消了。不过,这倒更促使教练员们对物理发生了兴趣。既然合力球的根本关键是球与球拍相对摩擦的速度,那么,就把球高高地抛起来。因为根据物理规律,如果忽略空气阻力,那么上抛物体的初速度和它下落到这一点时的速度是相同的。既然发球上抛时不准击球,它下落时总不能还不让打呀,只是速度还是那么快,球还是那么转。
球程弧线与挥拍动作
前面谈到,是否能把球回击到对方的球台上,而不至出界或落网,关键在于球拍与水平面的夹角。倾角过小,球必落网;倾角过大,球就出界。有时,打球时使用的足惯用的成功的角度,一个好机会一使劲,球就落到界外了。问题出在哪儿了?怎么调整呢?原来是挥臂动作过大,球拍触球时间过长。根据物理中的动量定理,球速度的增加,和球接触球拍受力的时间长短有关。这就如同步枪的枪管长,子弹受火药气作用时间长,子弹的出膛速度就快,子弹就打得远,而手枪枪管短,子弹速度慢一样。因此,如果球行程过长,就要调整挥臂动作,缩短挥臂行程。
楚天运动频道装备您的运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