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励勤的成功,正如本文作者所说,“是中国乒乓球队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方方面面、从上到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既离不开蔡振华以总教练身份进行的宏观把握,也饱含现任主教练刘国梁和主管教练施之皓的心血。”
可以说,王励勤从启蒙到晋阶再到精雕细刻,几大阶段构成了一项系统工程,从他身上,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一种乒乓球打法设计与完善的脉络,尤其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横板选手,能以实力型打法高踞世界之巅,对所有练习乒乓球的中国人(包括直板)都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这次,我们先请李晓东教练来发表他的心得和反思,在王励勤刚入选国家一队时,李指导就开始主管他,前后长达六年之久,而这段时间,正是王励勤打法成型的关键阶段。
王励勤(王大力)打法的设计之什么人打什么球
王励勤还在国家青年队的时候,甚至更小的时候,我对他就有了一些了解和关注。1995年底,他入选国家队时,我接手带他。
像他这样身高比较高,还同时有这么好的灵活性和爆发力,在中国是非常少见的,因此我总说,他在上海闸北体校的教练申老师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王励勤的重心交换特别好,无论是腿与腰的配合、身体的协调机能都很棒,这些都是体校训练打下的良好基础。
尽管当时王励勤的其它东西还很幼稚,正手也不太会冲杀,但我觉得他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而且,我个人也愿意接受一些挑战。在王励勤之前,我曾在北京队教过横板生胶的滕义,来国家队以后教过横板两面反胶的陈志斌和直板的谢超杰,还带过横板生胶的王涛。与王励勤差不多同步的,还有阎森,他的神经类型、胆量等比王励勤好,但仅就身体条件而言.
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可能更适合练就一种更个性化的打法,“一招鲜,吃遍天”。而王励勤则不太一样,以他的条件,当时为他设计打法的初衷,是希望他至少能在打法上成为一个领军人物,或者说在技术潮流中当个弄潮儿,而我自己没有教过这么高水平的横板反胶,所以这种挑战还是比较大的。
我以前聊过个人的一个观点——中国男选手一米八以上,女选手一米七以上,从历史看,都容易偏慢、偏软。
但王励勤却不同,身高一米八六的他,力量大,也能跑,照顾范围也很广,中国高个子选手以往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在他身上并没有太多遗传。这就为设计新的横板打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证。同时,他从小就非常执着,这也是开辟全新道路的前提。
王励勤(王大力)打法的设计之什么立意什么球
立意要高远
邓亚萍对我说过一句话,“运动员这一生能遇到一个好教练是他的幸运,但是李指导你想过没有,一位教练一辈子能碰到一个条件超群的运动员,是不是也是教练的幸运?”我同意她的看法。王励勤一个中国人,打“欧洲人的打法”,有这么好的条件,真是太难得了。
我曾对王励勤讲过项羽“万人敌”的故事:项羽的伯父问他,“你想学什么?学兵书,学剑,还是学枪?”他说,“学万人敌。”就是什么人都能打,什么人都怕我。这种好材料,立意首先要高远。
借鉴与创新
有了高远的立意,接着就是考虑如何借鉴和创新。我觉得有必要回顾一下中国横板的发展历程,这其中能决定王励勤的一些东西,决定他走什么路——
横板原本是欧洲的传统打法,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欧洲人弃守为攻以后,差不多过了20年,到70年代初拿冠军开始,欧洲横板进攻型打法掀起它的一个发展高潮。
中国也很早就有了横板,庄则栋、李富荣年代就有个横板生胶,到7、80年代横板就比较多了,像黄统生、傅永石,成应华……他们的基本功比较扎实,在国内也属于高水平,虽然在全国比赛中没有拿过什么单打冠军,但双打曾经登顶,在队内比赛中也能赢主力队员,但在国际比赛中少有作为。
个人分析,大概是因为无论队员还是教练,当时对于中国以这种打法冲击世界顶峰都没有太多的雄心,而更多地是从陪练或生存需要出发,去模仿欧洲。
因此,这一阶段的中国横板,既没有继承中国的速度、灵敏、变化,不像中国直板那样特长和前三板特别突出,又没有欧洲人的体能。结果,与欧洲人交手时,前三板没什么优势,跟人家大同小异,相持中照顾范围又小,击球质量弱于人家,来回也不及人家,所以显得没什么东西。
下一个阶段是以陈志斌、许增才等为代表的,我们国家开始研究横板这种打法了。我觉得他们走的第一步很重要,就是提高正手进攻能力,陈志斌,许增才的正手进攻能力都非常强,强到什么程度?
某种程度上说优于欧洲任何选手。那会儿不少中国选手觉得阿佩依伦很难打,为什么?你第一板打过去,阿佩有点踉跄;可你的第二板一下从80公斤减到30公斤了,阿佩就缓过来有机会反击了。
可陈志斌打阿佩却很有数,他还拿过南斯拉夫、瑞典两次公开赛冠军,团体世界杯对瑞典拿过两分,世界排名最高冲到第七,当时也是中国横板里面最高的。
我曾经问过他,为什么有的国内横板正手和你一样冲,到国外却赢不了球,而你能赢?他说,那个横板慢.就一板,“而我有两板发力快冲,能连着两下,一般人就招架不住了。”许增才还曾参加过奥运会,虽然没取得什么成绩,但这至少说明他在一系列比赛中的成绩还是很好的。不过,这个阶段的中国横板还是有明显的技术漏洞,比如陈志斌正手有力量。
有连续,但反手、台内弱,许增才是反手可以,但台内弱,控制能力、相持转攻能力不强,就是前面拼命“扛”,“扛”完了全台正手跑位,我们称为横板的“独角龙”打法。
尽管如此,他们的贡献依然是不可磨灭的,从中我们得到了启示和鼓励——过去的中国横板是国内能打出去没戏,而现在出去也能“打一打”了。而且告诉我们,正手比外国人强,这条路能走。当然,因为反手、台内弱,想要每场球都发挥出很高水平是不可能的。所以,积极这条路能走,但不全面,不可能长久立足。
王励勤(王大力)打法的设计之马文革
马文革代表了中国横板的又一个新阶段。他的速度比前辈们快,正手同样保持了一定的优势,反手也更好,整体而言更为全面一点,但是旋转尚显不足。与同时代的欧洲选手相比,除了佩尔森力量比他大,马文革的正手比其他人都未见得下风。
我们形容马文革的正手“很纯的”,他能打到今天,其实也就是“得正手者得天下”。同时,马文革在欧洲的打法与中国的快攻之间找到了一个结合点,既有我们的快速、灵敏,又具备欧洲的实力、旋转。虽然当时未必完全是有意识的行为,但今天总结起来确实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而且马文革有赢球的东西,上手比别人快,前三板对欧洲人占点便宜,他的相持球也能跟欧洲人交交手了,而不像陈志斌他们只能进攻、不能防守。马文革的防守,虽然还是下风,但已经能“打一打”了。
王励勤(王大力)打法的设计之孔令辉
孔令辉的贡献在于速度与旋转的结合,代表了中国横板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他小的时候很难评价,他与刘国梁一拨儿进队,刘国粱的特点很明显,可记者采访我问到孔令辉时,我说得再看一看。无论速度、力量。
旋转,他在这几个单项上都到不了极限,但也都“沾边”,他的技术非常全面,没有漏洞,一点没有。那么如今看来,没有弱点算不算优点?或许他那个时候对自己要走的路是有意识的,但作为我们旁观者,反而意识得稍晚一些。
现在可以总结,能把速度与旋转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横板,孔令辉是世界上第一人。以前,我们谈到速度与旋转时,往往认为这是一对矛盾,甚至徐主任早年提出在“快、准、狠、变”中加个“转”字的时候,很多人不理解,认为这是对立的。
可是孔令辉用自己的实践证明,速度里面要加旋转,旋转也要有速度。他的单项技术绝对质量不是最高,但是组合得十分合理,各技术环节之间衔接快,连续性又很强,所以给对方的压力很大,这种威胁不是局部的,而是整体的。
他的身体条件同马文革等前辈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前三板争抢也没有那么强的能力,但还是有一点优势,而且相持球有得打,甚至在刚出道别人不适应的时候一度占据上风,像他对韩国选手这种凶狠型的,不怕和他们争速度、争空间,反而是对实力超强的。
对后发制人的还是有点问题,在被人适应,尤其是大球以后,威力不像原来那么突出。对于中国横板的发展,孔令辉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在前面这四个阶段的基础上,总结历史,我给王励勤提出过许多得失利弊的经验教训,对这些他也比较了然于心。我个人希望帮助王励勤建立一种以实力为主的打法,让对手输得心服口服,徐主任也曾说过,中国乒乓球队最终还是要从打法上战胜对方。
何况,尽管王励勤不像刘国梁、马林那么“灵”,但他在中国这片训练的土壤上长大,每天面对的训练对手都是像刘国梁、马林这样灵巧型的运动员,所以他在灵巧细腻变化上可能比不了刘国梁、马林,但肯定应该比外国人强。这么一分析,就坚定了我们让他走这条路的信心。
我自己也对比过外国和中国横板的特点,外国人一般身材比较高,力量比较大,旋转比较强,发力的力量很大,比较爱打相持,尤其擅长反手的技术、出台的技术、对攻相持的技术,而中国人的特长就是灵活、细腻。
变化,前三板比较突出,正手比较好。那么,能不能把中国训练直板的方法借鉴到横板中去?我想完全可以。借鉴它的灵活。积极,变化,再加上外国横板的快速、力量、相持,把这两者统一起来,我觉得王励勤可以做到。
俗话说,鱼和熊掌你不能兼得,这就迫使我们思考,怎样做出正确的取舍?有机的结合,怎样根据现有的条件,设计出一种全新的领先的打法?
王励勤(王大力)打法的设计之不随波逐流
在设计打法的过程中,不能随波逐流,不要刻意模仿,而要创新,要走自己的路。我接手王励勤的时候,在国外有两种流派——
一种“时髦派”,代表人物盖亭。塞弗、罗斯科夫,各具特色,盖亭力量大、速度快,几乎全台单面,快到什么程度呢?王涛对他,是左手对左手,王涛用自己反手的生胶压他的反手,他还敢侧身,他还能侧身,侧完身在快速中还能扑正手,扑完回来还能再侧身,正手威力之大超出常人。
塞弗没有盖亭那么重、那么快,但是连续能力相对较强,准确性较高,尤其对台内球和半出台球的进攻那是他的一绝,就算到现在也还算领先。
罗斯科夫反手力量大,对中间位来球还用反手回击。那会儿他们刚成名,中国舆论称为“不讲理打法”,有很多人去模仿。
但是他们的漏洞也很明显,比如盖亭台内差。反手位差,主动进攻好、相持防御差。
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现在比那个时候要全面得多。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如果完全跟在他们后面走,尽管王励勤的身体条件允许,但我总觉得昙花一现不好。
另一派是相对均衡型的打法,那会儿风头没那么强劲,但后来居上了,比如佩尔森,技术比较全面扎实,老瓦也算,不过变化更多点儿。
从王励勤的身体条件来说,完全打这种打法又有点浪费。所以,我不想让他刻意模仿任何一派。
楚天运动频道装备您的运动生活!更多网球资讯,请您点击楚天运动频道网球频道:http://www.ctsports.com.cn/wangqiu/
来源:本文转载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