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消息,生命不息,运动不止 。奥运会也好,残奥会也好,冠军都值得我们尊敬。而很多没有拿到冠军的人,也同样 值得我们付诸真心地敬仰和礼赞。波兰乒乓女将、有“乒坛维纳斯”美誉的娜塔莉亚就是这 样一个人,她不仅是北京残奥会和伦敦残奥会 乒乓球1 0级的女单冠军,也是在伦敦仅有的 两位既参加奥运会又参加残奥会比赛的运动员之一。虽然奥运会上她止步于32强,但是 她的笑容征服了所有人。
中国选手赵帅在男子单打8级决赛中以3比1击败斯洛伐克选手切伊泰,夺得冠军。14年的残疾之路,8年的乒乓历练,他用一只手,甚至可以说是四个手指书写了传奇。此外,“断腕天使”德国选手格雷宾的冷静淡定、英国选手威赛瑞尔的“超人击球”、中国选手葛杨的三次奥运之旅等等,都在我们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迹。
命运无情,灾难之后更能看到人心的强大。残奥会的每一个选手都是一个故事,一首赞歌,他们用自己的坚强乐观和不懈努力,为我们诠释了“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奥林匹克宪章》)的含义。残奥不仅仅是在向我们展示运动的魅力,更是在向我们展示生命的价值所在。
伦敦特色,共赢之道在伦敦残奥会上,不仅运动员的精彩比赛让我们回昧无穷,广大观众对此次残奥会的支持与关注也让我们倍感意外和惊喜。在11个比赛日中,残奥会共销售了超过240万张门票,大概是北京残奥会的5倍。
伦敦观众用他们的行动给残疾人运动员呐喊助威。即使是小组赛的赛前介绍,无论运动员来自哪里,都会赢得观众的掌声和尊重;不管是哪一国的运动员夺冠,全场观众都会起立把真诚、持久的掌声送给这些残疾人运动界的精英、人生传奇的谱写者。
在规则的遵守和比赛的礼仪上,残疾人运动员更是让我们尊敬。几乎所有的获胜者都会很快地和失利者进行交流,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着友谊,传播着奥运精神的主旨——贵在参与。我想,这也是伦敦残奥会观众倍增的原因之一。英国有一个频道在开赛不久后就宣布,由于收视率出入意料的高,他们将原先的下午转播改成全天转播!据统计,本届残奥会在英国的收视率高达10.6%。
在英国,残障人士受到的礼遇无所不在:几乎所有建筑都有轮椅专用通道或升降梯;所有公共厕所都有残疾人专用间;不少火车站售票窗口都设有明确标志的感应环,供听障者使用;停车场有残疾人专用停车位,如果被正常人占用,就会有警察来开高额罚单;在一些博物馆中“禁止触摸”的展品旁边,也有工作人
员协助失明人士用双手“欣赏”展品。
此外,在奥运村里,随处可见为残疾运动员们服务的残疾人志愿者。在他们身上,我们看不到身体缺陷带来的自卑,只能看到因为豁达的心态而散发出的阳光魅力。本届残奥会,获利的不仅仅是举办地伦敦,残奥会本身、参加残奥会的运动员、观看残奥会的观众、各种相关的组织和服务,都有所收获或提升。我想,这就是伦敦残奥会的特色,也是残奥会的共赢之道。
快乐融合,残奥如家
在伦敦残奥会上,运动员和观众表现不俗,管理部门和裁判队伍也同样不甘落后。赛前,有无数的准备协调工作确保比赛万无一失;赛中,有各部门工作人员的恪尽职守确保比赛顺利进行;赛后,有职能部门的耐心引导确保运动员的生活无忧。所有人见面无论认识与否,都会礼貌地微笑打招呼,这也是残奥会的一大特点。
来自五湖四海的裁判队伍每日都在一起吃、住、行、工作,大家聊得最多的是运动员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做得最多的是彼此间文化交流和友谊传递。团结一致的工作氛围、和谐愉快的裁判生活,给我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回忆。在残奥会期间,所有人就像走进了一个大家庭,这里没有歧视和偏见,有的是团结和友爱。我们努力不为金牌,只为梦想!
竞赛是运动项目通过向世人展示以促进其发展的最佳途径,而裁判员是否能保证执法的公平性、准确性、艺术性是竞赛成功与否的关键。作为一名裁判员,秉持一颗公平公正之心,既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对运动员的尊重,更是对一个运动项目的负责。特别是残奥会的经历,再次让我认识到运动员对比赛自q重
视和对梦想的追求,也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认知和感受。
楚天运动频道装备您的运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