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给您支招】李嫱冰教球:正反手挑打技术

编辑:楚天运动频道 发布时间:2011-09-16 点击数: 1275 微信搜索:楚天运动频道小程序,买羽毛球更优惠

李嫱冰教球:正反手挑打技术

 

  本篇为大家介绍横板两面反胶的正反手挑打技术,它主要应用于接发球或回接对方摆短球的环节。在实战过程中,能够判断清对方来球的旋转是使用挑打技术的前提。

 

  对于不太转的下旋球,果断挑打能够帮助我们迅速占据局面上的主动;对于比较转的下旋球,直接挑打的难度相对更大,要求大家要有一定的功夫和手感。当然,在看不清对方来球旋转的情况下,大家可以适当地放缓击球节奏,千万不能盲目挑打,无谓失分。

 

  挑斜线时,前臂要往左前方稍微收一些;挑直线时,要利用手腕儿外撇的作用把控出球方向,前臂多是
直接向前进行推送发力。

 

  一般需要挑球者B要在近台进行处理,所以图1-4所表现的主要是右脚上步以“合位”击球的过程。同时手臂前伸,根据来球的落点寻找最佳时机。

 

  在正手位注重“合位击球,在侧身位避免平行站位    其实无论拉哪种球,正反手的动作原理都是一致的t只是针对不同的球,我们的引拍方向、发力方向和击球时/间有所不同。

 

  例如在拉加转弧圈球时,大家的身体重心和起手位量要相对放得更低一些,等到球的回落点初期从下往前上方弓}拍击球,用以制造出球的弧线;而在拉前冲弧圈球时,大家的起手位置可相对放高一些,发力时多向前,在保证弧线的基础上可多加一点撞击发力,用以提高出球的速度。

 

  在实战过程中,不同的拉球方式同样会遵循一条原则:即离台越远,准备击球的动作幅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侧视图展示的是正手位拉加转弧圈球的技术动作,我们看到李嫱冰在拉球前右脚向右前方迈了一小步,以“合位”击球。

 

  图侧3-4中,李嫱冰在压低身体重心的同时向后充分引拍,以便在击球瞬间充分发力,制造摩擦。

 

  图侧5-8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李嫱冰在击球前两脚分别指向了右前方,而在击球后,她两脚的指向基本都偏向了左前方。这个细节说明她在击球过程中完成了身体的重心转换。而且在图7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在击球后脚跟儿抬起,说明她充分运用了身体自下而上的力量,使发力更加充分。

 

  正视图展示的是侧身位拉加转弧圈球的技术动作。站在正手位和侧身位拉球的技术结构是一致的,只是在侧身位拉球时,大家不要采取比较平行的站位,而是要通过脚下的移动让球台、球和自己形成一个三角的位置。这样才能够充分地让开击球位置,在选择进攻路线上也能更具灵活性。

 

  对于广大刚开始练习拉球的球友来说,建议大家先从“摩擦”入手,即先将球拉出“转”来,以建立一种“肌肉记忆”。如果一开始拉球使得撞击的成分过多,那么动作的稳定性就难以得到保障。一旦遇到来球较急,没有时间做动作的情况,大家还可以利用手上摩擦的感觉去应急处理。如果勉强发力撞击,失误率就会大大增加。

 

  反手拉球要强化重心转移意识,转腰动作小而反手拉加转弧圈球的技术原理与正手并无太大差异,同样要求动作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只是两者的发力方向有所不同。对业余球友来说,反手拉球最大的弊病就在于没有重心转换,只是靠手臂去制造摩擦和发力。事实上,反手拉球虽然不像正手拉球的转腰动作那么明显,但是把腰部力量发出来对于提高出球质量同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转腰过程中,大家要仔细体会身体重心由左后向右前的运动趋势,而非纯粹的由左向右或由右向左,那样就会减弱迎前的力量。相比于正手拉球而言,反手位的动作相对更小,且击球速度越快时动作幅度越小。图正3-4和图侧2-3所展现的就是李嫱冰在击球前做了一个细微的转腰动作,其身体重心都稍微往左转了一下,这样就能够保证击球时实现重心转换,增强拉球质量。

 

  由于每个人的绝对力量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在大家进行发力拉球时,不要误解只要发力就一定能够发到什么程度,出球就应该会有什么效果。

 

  有些球友正是由于缺乏击球时的重心转换,动作的协调性也就因此大打折扣,所以也就不能将身体的绝对力量完全发出来:

 

  举例说明,甲的绝对力量有50公斤,乙的绝对力量有80公斤。

两人在对阵的过程中,甲的重心转换做得十分充分,动作协调性很好,所以能够发出近50公斤的力量;但乙在发力击球时不仅动作单一,也没有重心
 转换的过程辅助发力,所以只能发出不到40公斤的力量。因此,尽管甲乙二人的绝对力量相差较多,但到
实战中,甲的球也会比乙更具威胁。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球友的单板力量十分“吓人”,但到了比赛中却处处不占上风的原因。

 

  很多球友在发力拉球时存在这样一种误区:即两脚腾空“蹦”着拉能够发出更大的力。事实上,我们看到很多高水平运动员在比赛中使用拉球时确实出现了两脚腾空的现象,拉出去的球也确实很有质量。

 

  但这“蹦”是由于运动员在比赛中动态击球的情况下,受身体重心惯性的影 响所呈现出的一种状态。

 

  能够“蹦”起来正是说明了他们在击球瞬间,腿部充分蹬地发力所至,而并非先使身体腾在空中,然后再发力击球。一旦双脚离地进行击球的话,人的身体重心也会容易散掉。缺少了腿部支撑,腰部的发力也就无从谈起了。

 

  楚天运动频道与您共同进步!


我想把这篇文章分享到: 0

 



【打印】 【返回】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