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消息,姚振绪在残奥会乒乓球赛场里值班。在奥运会期间,身为技术代表的他每天都要在场地里工作,一直到残奥会,姚振绪才可以稍微松口气歇一歇,琢磨着有时间去大英博物馆等著名景点看一看。为了奥运会,他一共到过4次伦敦,但除了赛场,哪都没去过。
安排好的参观时间是9月8日下午,姚振绪坐在球馆里想了想,还是没舍得走。这是他参加的第6届奥运会,1次作为领队,4次作为技术代表,而2008年在北京则是竞赛主任。退休后,他已经辞去奥运会技术委员会主席的职务。伦敦奥运会上国际乒联的技术代表,他是以北京奥运会竞赛主任的身份当选的,理论上已经不是下一届奥运会的技术代表了。这一天,可能是他从事乒乓球事业50年以来奥运生涯中最后一次在赛场中工作了。姚振绪想到这里,谢绝了一起出行的朋友,想在场地里多待会。
当天晚上,中国残疾人乒乓球队一共获得了4块金牌,姚振绪在赛场上听了4遍国歌。他说,这是最高礼遇的告别仪式。
“英国怎么这么多人来看乒乓球?是因为奥运会之前‘乒乓球回故乡’的宣传做得好,还是因为在场馆里放了美国总统奥巴马、英国首相卡梅伦和少年们打球的照片起了明星效应?”奥运会举办期间,姚振绪这样问伦敦当地的竞赛经理。那位经理耸耸肩,他也不知道是什么吸引来了这么多观众。
伦敦奥运会乒乓球赛程为期12天,最便宜的门票是25磅,最贵的要125磅。场地能坐6000多观众,每天除了必须要预留的奥林匹克大家庭的非售票区域,剩下的位置从预选赛开始,几乎场场爆满。
“在伦敦的赛场上,我觉得乒乓球真的是回到了故乡。这里的观众特别让人感动,而且非常有礼貌。即使打比赛的不是本国选手,他们也会为运动员加油,尤其是会以很热烈的掌声欢送那些已经被淘汰的选手。”
到了残奥会,姚振绪更是领略到英国观众的热情,因为看台上的观众比奥运会时还要多。“如果在奥林匹克公园不顺着人流走,都走不动道儿。很多人是一家子整体出动,妈妈会在看比赛的时候告诉孩子们,那些身体有残疾的运动员都可以意志坚定地为生活和梦想奋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北京残奥会时我也碰到过一些观众,他们本身是乒乓球迷,感觉在电视上看到一些残疾人没有胳膊,但能把球板套在断掉的胳膊上打球,不太相信,所以特意买票到现场看一看。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球迷。在伦敦,很多家长带孩子来看残奥会,同样也真正感动了我。
我看到在观众的热情鼓舞下,英国的残奥队硬是在0比2落后的情况下以3比2赢得了铜牌,实在是很不容易。颁奖安排在了当天所有比赛结束以后,全场观众就一直等到仪式结束,这是一种追求体育运动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境界。特别是伦敦观众给那些失败运动员的掌声,让我非常感动。
伦敦奥运会的观众,给予了乒乓球——一个自己国家仅仅依靠国际乒联对东道主的关照才取得名额的项目——如此多的关注,相比之下我都感到有点惭愧。我们号称乒乓王国,在比赛时往往都是前几天观众很少,很多观众都是冲着‘看赢不看输’去的。现在一直在强调‘金牌不是第一位的’,所以我觉得我们的观众也应该真正享受这项运动。”
乒乓球的发源地虽然是在伦敦,但这些年伦敦基本没搞过乒乓球比赛。“我记得中国队在70年代之后有过访问英国的经历,但两国乒乓球队及比赛的交流很少。希望通过伦敦奥运会,能够让乒乓球真正回家。”
1926年12月,第一届欧洲锦标赛即第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英国伦敦举行。12月12日,国际乒联在第一任主席伊沃·蒙塔古的母亲斯韦思林女士的图书馆举行了第一次全体会议。
奥运会期间,姚振绪应伦敦奥组委的请求,带着世锦赛男单奖杯“圣·勃莱德杯”回到故乡,参加伦敦奥委会在圣·勃莱德俱乐部举办的乒乓球展览。俱乐部里还有国际乒联的老照片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历史展。同时,国际乒联还出了一本名为《从伦敦到伦敦》的书,讲述乒乓球的历史以及缘起奥运、回到伦敦的故事。
“国际乒联考证1902年乒乓球游戏已经流入中国了,证据是1903年比利时收到过一张从天津租界寄来的明信片,明信片提到天津的很多人家都有这样一种游戏,双方在一张网的两侧拿着球板进行比赛。
(“双方”可能是西方的侨民)”姚振绪还提到,1950年1月1日,当时的国际乒联主席蒙塔古给朱德总司令写信,同年的6月1日又写信给当时的总工会负责人刘宁一转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邀请中国加入国际乒联。1953年,中国就参加了在罗马尼亚举办的世锦赛。中国体育项目最早加入的国际组织就是国际乒联,“乒乓球项目现在在中国发展的这么好,但在那东西方冷战时代,最早开始是英国人主动邀请我们加入的,应该感谢他们,感谢国际乒联。”
乒乓球项目借奥运会的光回到发源地之后,姚振绪觉得赛事办得很不错。“伦敦奥运会不像北京奥运会那么奢华,但是它很朴实。
楚天运动频道装备您的运动生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