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3年到2013年这十年间,中国队经历了三届奥运会和五届世乒赛。在这两项大赛中,我们一共获得了44枚金牌,让冠军旁落了3次——2003年,男队在巴黎丢掉了单打冠军,甚至没人进入决赛;2004年,柳承敏在雅典获得了奥运会男单冠军;2010年,女队在莫斯科丢失了团体冠军。这十年是乒乓球项目发展迅猛的十年,也是翻天覆地的十年。在整体打法上,从欧亚抗衡时代已经发展到了世界大同时代。
乒乓球打法最早发展的是削球时代,第二是日本单面拉时代,第三是中国直板快攻时代,第四是欧亚抗衡时代。从年代上看,削球时代的年头比较久远,从上世纪30年代由欧洲开始起步,一直到40年代末。50年代初由日本开创了直板单面弧圈的第二个时代,维持了不到十年时间。从1961年第26届世乒赛开始,由容国团、庄则栋、徐寅生、李富荣这批前辈开启了直板快攻的时代。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乒坛就进入到欧亚抗衡的时代,起源是欧洲两面拉打法的创新成功。从90年代至今,乒坛可以说在经历着“世界大同”的时代。像波尔、萨姆索诺夫等名将,在发挥最好的时候,与王励勤、王皓等人的实力相当,其表现形式也惊人相似。只是大家所选择的发展之路不同,形成体系的时间有长短快慢之分,但总体的追求方向是比较统一的。中国队在上世纪末的自我评价是:我们跟以欧洲为首的世界诸强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而在近二十年中,我们迎来了国球的盛世,在整体实力上已然占据了微弱的上风。尤其在伦敦奥运会后,中国队率先实现了从阵容、梯队和打法上的新老交替,因此取得的成绩也更加突出。中国乒乓球队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甚至有所超越,它的内涵对于乒乓球项目的发展、对于整个竞技体育乃至对于社会,都是一种贡献。乒乓球队继承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光荣传统,一直在刻苦训练、努力钻研,奋力拼搏。在乒乓球项目上,中国人一直追求着积极、主动、速度、进攻、强势和变化。这些意识一方面要求我们要超越自己,一方面也是在建立一种乒乓文化。在乒乓球第三次创业中,打造项目形象和培养项目性格,也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内容。
从阵容发展上来看,国外在这十年中还处在新老交替的过渡阶段,有些选手在2003年已经进入到运动生涯的暮年,他们对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像我们仍在津津乐道的老瓦、罗斯科夫、塞弗、普里莫拉茨,包括现在渐渐淡出的佩尔森等人,都是我们极为尊重的对手。而现在还征战在世界赛场上的球星,大部分也已进入到运动生涯的倒计时,但他们仍具备了很高的运动水平,仍然是我们的主要对手。如波尔、萨姆索诺夫、柳承敏、朱世赫、施拉格、梅兹和庄智渊等人,大多已经30多岁,都还在一线拼杀,都是历次大赛球迷关注的焦点。因此他们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很强的感染力,希望他们可以保持运动水平甚至有所发展。现在国际乒坛出现的新贵代表是奥恰洛夫、水谷隼、马特内、萨卡契诃夫和丹羽孝希,包括韩国的金玟锡、徐贤德、郑荣植、李尚洙等人。他们的打法比老一辈更加凶狠、先进,但是还欠全面和稳定。虽具有一定的冲击力,但在与最高水平的选手过招时,还欠火候。总体来看,现在的格局是“当权派”年龄偏大、变化不多;“抢班者”凶而不稳、暂难大用。从理论发展看,尽管在文字上,我们不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搞得那么轰轰烈烈,但业内普遍认为:这一阶段发展极大。
60年代我们以直板快攻为主,其它打法贯彻百花齐放。第一个指导思想是傅其芳提出的“快、狠、准、变”,我们把它当作我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第一座里程碑。70年代以后,欧洲发展的两面拉打法更具威胁、更为先进。对此,徐寅生力排众议,提出了“快、准、转、狠、变”的指导思想,即在原有打法的基础上,加入了旋转的元素,以与之抗衡,我们把它称作第二座里程碑。到了80年代,中国理论界提出了“技术全面,特长突出,没有明显漏洞”的指导思想,这主要是针对瓦尔德内尔、佩尔森等全面型两面拉打法而提出的战略对策。90年代初,蔡振华前瞻地预判:上旋球将成为日后对抗的主要形式和衔接理论的形成,成为了乒乓球运动发展的第三座里程碑。以前那种“一板定乾坤,一招吃遍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个理念直到今天甚至在以后的十几年内,都具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它为运动的发展构建了一个框架。之后,我们都是在这个理论的影响下,进行着不断地创新。这十年里,中国队发展打法走的是两条路:一条是发扬民族传统的直板打法,在刘国梁之后又培养了马琳、王皓和许昕,而且每一代人的打法都是与时俱进、有所突破。另一条路是欧洲传统的横板打法。我们把它引进过来,实施再创,其中王励勤、张继科、马龙,还有年轻的闫安、樊振东等诸代精英,都是在欧洲横板打法的基础上,继承了中国的传统优势,又发挥出自身的个性特点,从而在打法的竞争中强势胜出,成为了“洋为中用”的典型。原来中国队赢球主要是依靠快、变和前三板技术,常被称为“胜之不武”。现在我们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仅保持了以往的快、变优势,而且在对抗实力和技术质量上,也明显高于世界诸强。
目前,世界乒坛的打法格局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以刘国梁、孔令辉、瓦尔德内尔等乒坛巨星为代表的轻灵、技巧型打法,在90年代和新世纪初期占据了统治地位。而在力量、实力型打法的发展上,王励勤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充分发挥出速度和力量的优势,从而证明了中国人也是可以凭借实力打败欧洲的。随后的王皓和张继科又将这种打法推向了新的高度,眼下此发展趋势愈演愈烈,一时间竟大有取而代之之势。而马琳和马龙则是生存在夹缝里,他们原属于轻灵、技巧型打法。分析他们的成功之道:两人将自身超强的手感、旋转和变化能力作为本钱,在发展大环境的熏陶下,在与实力派长期的竞争中,均能扬弃兼容,体现自我,独树一帜。许昕目前也在扬长补短、另辟蹊径,力求开创出一条属于自我的发展之路。这十年,乒乓球的技术发展非常快,中间经历了很多规则改革:大球、11分制、无遮挡发球,水溶性胶水。这些规则的限制,导致了击球的速度减慢、旋转减弱、力量减小。但在发展过程中,中国队还是抓住了技术层面上的实质,发挥集体的智慧,依靠团队的力量,始终保持领先。
为了应对改革,我们在打法和技术上有过很多突破,比如将速度、力量和旋转融为一体,从而逐渐形成了现在最为先进的打法。目前,张继科、王皓和李晓霞的击球质量,就充分体现了速度、力量和旋转的结合。在乒乓球运动五大元素的发展上,发展某种单项能力,容易掌握且易被适应,而将各种元素的功能合成起来,使对手同时面临速度的打击、力量的压迫、旋转的制约,再加上准确无误的连续施压和灵活无常的变化,就会使得自身打法的威胁性更大,变化性更强,稳定性更高。
中国乒乓球的发展,突出了一个运动的强势,它是全面的、立体的。原来所说的强势就是发球抢攻和连续进攻,现在已演变到:发球抢攻要强势、主动进攻要强势、接发球也要强势、衔接球更要强势、防御球亦要强势、攻防转换还要强势……“强势”已经贯穿到所有的环节之中。水溶性胶水的使用,让球的旋转下降,既然发球旋转下降了,那么接发球轮就会出现开拓的空间。由于球的旋转强度减弱,就可以加强主动进攻和变化。比如张继科和王皓在打得最好的时候,接发球轮比发球轮的得分更多;甚至在前三四个回合,反手得分比正手得分更多。刘国梁曾提出过一个观点:反手得势,正手得分。通过这些年反手技术的创新,原来的反手拧拉只是一种过渡性技术,现在已经成了主要得分的利器。反手是组织进攻的发动点,是相持防御的支撑点,反手技术代表着先进,代表着实力。但正手还是会起到一锤定音的决定作用。在关键的大赛中,谁跑动多,谁正手使用多,谁侧身强攻多,谁的打法威胁就更大,谁的发挥就好,谁的取胜概率就高。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的正手进攻能力都是出类拔萃的道理。在此期间,我们还创建了“上旋和下旋两套进攻发动系统”:用拧拉和挑打,主动从上旋发动进攻,以求用速度制胜;对下旋拉加转,用旋转和节奏变化来减弱对方的威胁,然后再转成速度。此外,在攻防转换方面,欧洲人虽然有所掌握,但多在中远台进行,而中国人则多在中近台完成。两相比较起来,我们站位近台、先手强势,从而显得更加先进主动、更具威胁强势! 这十年,中国乒乓球队突出了竞争机制,蔡振华在谈到中国乒乓球的成功经验时,总结了三点:第一是优越的举国体制;第二是强大的教练员群体;第三就是得益于竞争机制。“竞争机制”现在已成为了中国乒乓球队的立队之本。
中国乒乓球的竞争机制从1991年开始实施,当时欧洲的乒乓球伴随着商业化和职业化的进程,一年的比赛就将近200场,在竞争方面后来居上,处于领先位置。我们认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在当时财力不足的情况下,蔡振华率领全队“土法上马”,尽量开发队内比赛和国内比赛的空间,加重比赛的性质和对抗强度,创建了队内的竞争平台。当时我们的主力队员由一年的30、40场比赛,增加到220场左右。随着“以赛带练”理念的提出,大家也认识到竞争的重要性,从而为今天的竞争,构建了系统,奠定了基础。2005年之后,我们实施的竞争以奥运四年为周期,每次大赛前都会进行直通选拔。在2006年直通不来梅的选拔中,王励勤打王建军时,曾经历过决胜局2:7落后的磨炼,这对于他后来在对阵柳承敏时的强势逆转大有帮助;王皓竞争开局不利几近崩溃,夜间向母亲哭诉,而教练组就是持续加压、不为所动,逼迫王皓实现自我超越;马琳面临落选边缘,心存侥幸,此刻教练组明确表态:没有退路!没有照顾!于是终能焕发斗志,涉险过关!
在队内竞争中,主教练是“挑起内战的肇事者”,损招频出、故意刁难。此刻他们铁石心肠、不讲公平,矛头直指参赛主力!一次选拔被他们私下“挑唆”成五个冠军,于是五强之间大打出手,拼出火花。又如大年初五要打6分制的直通比赛,队伍名为放假,其实刚到初二,早已全员加班!而分管教练在此竞争过程中,不当看客,不是裁判,他们与分管队员的利益绑在一起,同荣辱、共进退,师徒合力,共度难关。刘国梁对竞争的定位是:我们平日打造的难度定要超越实战,我们打造的氛围定要接近实战。一支队伍就像军队,而主力队员就是特种兵,他们是通过非人的残酷磨炼造就的特殊人才。队伍所需要的他们不是在顺境中大比分战胜对手,而是在逆境中,在状态最差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以势压人夺取胜利。正所谓“竞争需要激情,激情需要调动,调动需要刺激,刺激需要到位,必须触及灵魂”。现在队伍的竞争已成规模气候,已成立队之本,竞争的影响也已然深入人心,势在必行,不可或缺!在重新认清了竞争的重要性之后,队伍从6分赛制的选拔,到把队内争斗搬上中央电视台的直播;从一场定乾坤的逐个PK,到今年直通的血战到底,我们不断加大队内竞争的压力,想尽一切办法来挑战运动员的心理底线。通过多年的摸索、充实、修改和完善,现在队伍的竞争已经成为了一个自下而上、比较科学完整的体系。它能够为每一个上进、有志登顶的人打开大门,从而调动了全队的积极性。有了这种机制,大家的发展方向和追求目标更加明确,训练质量、比赛对抗甚至生活管理,都与以往截然不同,因此使得整个队伍更具战斗力、更有活力。
我们的竞争原则是: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和结果兑现;我们的竞争要求是:挑战性格、弘扬血性、超越自我;我们竞争的目的是:打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硬汉战神;我们所强调的是:求战欲、求胜欲、表现欲和统治欲!竞争是试金石,竞争是锻造机,经过长期的竞争洗礼,所选拔出来的人才,都是内外兼修的强者,都是众望所归的斗士,使用起来令人放心!对中国队而言,单项赛和团体赛还是有所区别的。团体赛打的是综合实力,我们相对拥有优势。单项赛打的是个人能力,对手中有一两个人打疯了,超水平发挥了,我们就会出现麻烦,甚至产生负面的连锁反应。
多次的成功使得我们的队伍从不缺乏信心,但对于忧患有些淡忘。客观评价本次世乒赛的参赛选手,老将马琳、王皓,当年的巅峰状态已过,竞争能力有所下滑;而首次在世乒赛担纲主力的张继科、马龙、许昕,眼下还未获得包打天下的优势;小将闫安、樊振东近期外战尚有败绩,综合分析下来,中国队优势不大,实存隐患,因此需要警钟长鸣!正如蔡振华副局长所说:队伍整体上是长盛不衰,但每6到8年都会有所起伏,甚至会出现颠覆性的失败!其实赛前谁都想拼,谁都想赢,但失误往往都在无意之间,都在自我感觉高枕无忧、问题不大之时。分析以往规律,如果赛前备战,自我感觉运动员的世界排名高,竞技状态好,没有问题可抓,但到了比赛的关键时刻,就会心慌没底;而如果在备战中,自我感觉队伍的问题多,时间紧,加倍努力也尤嫌不足,以这种状态投入比赛,反而发挥稳定、心中有底。
目前从国际到队内,新的奥运周期已经启动,这届世乒赛是我队备战里约奥运五大战役的首战,它的结果对于竞争奥运参赛阵容,一定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整个队伍竞争格局的线条也将会更加清晰和明朗。以上个奥运周期为例,王皓拿了横滨世乒赛的冠军,张继科拿了鹿特丹世乒赛的冠军,所以他们参加奥运会单打的概率就大。现在也是如此,从队内看,新贵、新秀占据了主体,大家都在抢时间、抢先机、抢位置,因此竞争势必更加激烈残酷。从国际看,新人志在抢班,但有欠成熟稳定,老将发挥余勇,但略显力不从心。在这新老交替阶段,存在的变数极大。
楚天运动频道装备您的运动生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