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乒教练李晓东谈乒乓球五大要素之力量

编辑:楚天运动频道 发布时间:2018-03-23 点击数: 2423 微信搜索:楚天运动频道小程序,买羽毛球更优惠

  乒乓球爱好者都知道乒乓球有五大要素,速度、力量、旋转、弧线、落点。要谈力量,另外四个要素也是绕不开的,因为五大要素缺一不可,彼此相关,有机结合。假如单说一个而不计其余,有失片面。


比如速度,它与力量的关系最为密切,只有动力加速度,才能产生最大的力量,速度越快,力量越大。但速度也与力量有所差异,它更多地与相对力量结合,而不是绝对的力量。


再说旋转,它同样离不开力量——假如你片面的追求旋转,追求摩擦,但是你自身的力量不足,或者你的发力技巧有问题,使你的力量难以充分作用到击球中,你的旋转强度也达不到期望的水平。


弧线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也直接制约着力量要素,弧线的本质是调节,如果弧线不佳、调节不准,你的力量再大也无用武之地。


最后再看落点,它与力量也越来越密不可分:假如你的落点很活,但力量实在欠缺,就跟轻机枪一样,无法一锤定音,总是在“扰痒痒”,最多只能一般玩玩,到了高水平就不足用了;反之,如果单纯追求力量而不注重落点,在现代乒乓球里同样是行不通的。


所以,我想提出个人的一个观点,速度、力量、旋转、弧线和落点这五大要素中,你至少要同时具备三个,才能成为超一流选手。再直接点,速度、力量和旋转中至少要三居其二。举例来说,王励勤基本占了速度和力量两项,他力量大速度快,旋转一般;马林,则是速度快、旋转强,力量一般。试想,假如王励勤速度快但力量小,他还能屹立于世界乒坛吗?假如马林只有速度快,但旋转不强,他又怎么立足?再从五大要素的范围来看:马林肯定能占四个,他速度快、旋转强、弧线好、落点变化多;王励勤是速度力量特别突出,弧线比较好,落点稍微弱一点,但是他至少占了其中三个,所以能够成功。 之所以要提这些,是因为对力量的追求必须建立在对综合素质的考虑上,一定要有点思路,不能完全随波逐流。


如果你自身条件好,几个要素都能具备,当然最好,但这种理想状态在现实中并不多见,更多的时候,你会是某一项要素特别突出,但其他项偏弱,这时候就考虑如何培养了,这也直接决定了你打法风格的确立。在掌握了基本技术之后,就需要开阔思路,突出自己的个性,看看自己在五大要素中应居哪三项,在三大要素中又往哪两项重点努力? 力分五种 因球制宜 大家一谈到力量,往往习惯于说力量大重、力量大。其实,在真正的实战中,力量不完全是绝对力量,甚至可以说,绝对力量出现得并不多。为了更好的理解力量,我们不妨把它分为五种典型: 绝对力量 主要用于扣杀高球、半高球。你可以把绝对力量理解为尽全身最大的力去打,但我更倾向于用百分之九十、百分之九十五的力量。不要发死力,否则影响随后的放松,还原就会受很大影响,从而影响到后面的连续进攻,身体也容易发僵、发木。所以,为了保证连续性,即使在用绝对力量时,略有保留也是必要的。 中等力量 它常用于一般的主动进攻,比如发球抢攻、连续进攻。这时用出你百分之六十、七十的力就差不多离了。它也可以说是基本力量,因为这种力量使用最多的,也是平日里练习的重点,是比赛中得分的重要手段。 借力发力 多用于相持,比如相持中的转攻、快攻打法(尤其正胶、生胶)的连续性进攻等等。这种力量比较活,它利用来球的力量与自己出手的力量产生合力,因此自身只需用百分之四十到五十的力量即可。它在实战中应用广泛,但是容易被大家所忽视,大家往往更注重用于主动进攻的中等力量,而忽略了借力中发力。 借力为主 一般用于积极防御,以借对方来球之力为主,自身发力成分更少,通常只需百分之二十、三十。这种力量虽然用得比较少,但它有一种普遍意义,尤其是接发球之后的第一板防守,还是有一定的使用空间。 技巧力量 它是最轻的,大约也就占你最大力量的百分之十。甚至,它包含着一种“负作用”。拿发球来说,大家都知道要把球发转,可是为了加转,你用力过大就很容易发出台。摆短也一样,你要先摩擦,先有力度,把球加转,可是转了之后要有一股“忍劲”,或者说是“吸力”,而且这种“吸力”必须在摩擦发力之后。挡弧圈也有类似的技巧力量存在。虽然它在五种力量中的使用频率最低,但在某些特定的技术环节中,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么多种力量,我觉得都应该掌握,练习中不可偏废,千万不能有侥幸心理,因为很多时候有些环节是避无可避的,只不过使用频率有高低而已。当然,作为中国人(包括亚洲人)来说,由于先天身体条件的缘故,我们在力量的运用上与欧洲人还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我个人主张,除了个别力量素质特别突出的,如韩国的金择洙、中国的王励勤,通常我们更应该强化自己快速灵敏的特点,以爆发力为主。 那么,具体到比赛中如何使用力量呢?以我个人的亲身经历而言,我在北京队打了12年的球,又当了12年的教练,加起来干了24年,业务上我最深的感受就是一个字——力。大家都说北京队的球很黏,善于打来回,无谓失误少,也有人模仿我们北京队,安排队员在训练中走位攻必须打够多少板,认为就是打来回。但其实我们在北京队从来没有苛求过板数,恰恰相反,我们反复讲的是“力”。对力量的运用用合理,要因人制宜、因球制宜,该用九分力的我使九分,该用七分力的我就使七分,这一靠判断,二需理解。只要真正理解透了“力”的奥妙,能够自由合理的驾驭“力”,来回自然就多了,就能够臻于“自由王国”。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为了计数而来回,为了来回而来回,即使最终能连打二、三十板,也是低质量的“假来回”,是没有对抗性的来回,没有生命力的来回。另外,乒乓球是一种突然性的加速度运动,因此打球一定要克服匀速运动,一定要出手集中,这对于增强球感、改善发力技巧都大有裨益。 水平标尺 高手必备 在中国乒乓球队,力量训练早期只是被看作是一种防伤防病的手段。尤其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的老前辈中打正胶快攻的居多,而正胶快攻对击球点这些更研究,所以大家普遍感觉处理球要特别的细致,而一谈到力量训练,却都是望而生畏的,心理上不是很接受。 随着现代乒乓球技战术的发展,尤其近年来规则变化很大,小球变成大球,速度、旋转都有所下降,无遮挡发球进一步降低了发球的威力,力量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现在,国家队对力量的认识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力量不再只是防伤防病了,而是直接成为技战术的必要组成部分。比如说跑动范围大了,对腿部、腰部力量的要求更高了;又如11分以后,每分球都要全力争夺,比赛精力的付出更高,此时力量训练意义更大。在选材中也有体现,有的选手样样技术看着都挺好,打球也有灵气,手上感觉好,无谓失误少,但就是力量不足,缺一个杀板,因此将来达不到最高水平。比如唐依薇,她来回好、速度快,曾经赢过邓亚萍,但是从长远来看,旋转不强、力量不大,因此发展的空间相对有限。从我们自己选手的反映来看,王楠、张怡宁都说不太怕那种来回多但四平八稳的,相反,如果鲍罗斯那样的对手打“兴”了,还真对咱们有一定的挑战性。再比如萨姆索诺夫,他也是因为杀伤力有些问题,所以对别人的威胁越来越小。之前我们也说过,王励勤2001年拿完大坂世乒赛男单冠军以后,也曾走过一段保守的路,没有了力量给对手的压迫感,对拉不占上风,自己的有时也就体现不出来了。再举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有位已故的乒坛名宿周兰荪,号称推挡的“重炮手”,他的中等力量天生就比别人的中等力量大许多,假如别人的中等力量是五分,他就是七分。所以,看起来他好象没怎么发全力,只用中等力量有时候就直接得分了。我有个观点,你铆足了劲,抡圆了来一下,那种力量是不错,但是实战能力不行,而周兰荪、王励勤好就好在随手一板的力量大,这个很关键,非常真实,说明对力量训练的技巧掌握得好,随手就能打出有质量的球。 五大要点 倾力而出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加强这种“随手的力量”很重要。当然,力量的大小跟先天的身体条件密切相关,要发展成以速度力量为主的打法,确实需要象金择洙、佩尔森、王励勤那样具备突出的绝对力量。但我个人的观点是,即使一个普通人的力量,从事乒乓球运动也是足够用的,即使你自身的绝对力量没有那么大,也完全可以打速度、打连续、打变化,别人打一两板得分,你多打几板也能得分,这条路同样行得通。


因为力量除了身体的能力之外,还有个打球技巧的问题。能力可能受先天制约比较多,技巧却是后天可以努力掌握的,不要觉得自己力量平平,就失去信心。以马林为例,他的绝对力量其实并不太大,但有人感觉他力量好,无非是因为两点:一是马林速度快,令对方难以防守;再一个马林的节奏变化多、反差大,因此给对方的压力非常大。其实马林的绝对力量不如王皓,只不过技巧掌握得好,建立了适合他自己的球路。 腰腿为轴 力量与中心有一定的关系,甚至是非常密切的关系。有一个认识必须建立——乒乓球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真正的发力是从下盘发起的,由踝关节、膝关节到腰胯,再一直到手腕。最理想的发力是,说的玄一点,就像气功一样,中间的环节像一个管道,都是畅通无阻的,都是比较顺的,动作非常协调,技巧非常的好,力才能串到手上,才能真正作用到球上。 刘翔夺冠成名后,他的田径教练也在讲,如何提高训练的效率,其实,乒乓练习也是一样,你要设法提高力量的使用效率,像踝、腿、腰、大臂、前臂、手腕、手指这些环节,平时可能已经谈得太多,甚至谈的太过。实际上,这些环节就是一个过程。真正提高效率,关键还在于抓住主要环节。 我个人觉得,一个主要环节是重心的中枢,也就是腰和跨的运用。很多时候,选手发力不可能体会到脚在使劲,但只要腰胯使劲,下面的劲也自然能用上了。这是第一个重点,就是腰胯与上肢的配合。 手腕引动 再一个重点就是手腕的引动。尤其是拉弧圈,手腕要加速,要带动前臂的收缩。我这个看法可能与有的观点(只收前臂)不同。我曾经用过打人这个例子——崩着手用前臂收,根本就收不快,因为手腕是僵硬的,而我手腕放松,手腕一加速,即使前臂僵硬了也能加速。所以我认为,引拍以后,应该是手腕、手指的加速带动前臂的加速。只要把这一点和刚才说的重心“中枢”掌握好了,你再运用力量时就会受益无穷。 出手集中 在参与发力的各个环节中,哪里离球最近?其实还是手离球最近。即使你大臂、前臂用得再好,如果手指手腕在击球时没有什么反应、没有任何动作,用我们专业的话说,它是“空”的,不会有良好的感觉。从这个角度说,庄则栋经常讲制动,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直板击球的时候,大拇指要转,后面的手指要顶。发球也是一样,根据发球的方向,侧上我提,侧下我切。手指手腕做完动作以后立刻放松,如此松→紧→松→紧,才能出手集中,这对制动、对击球的力量颇有帮助。 加速运动 很多人其实不乏力量,但他在打球时把力量都浪费了。为什么浪费了呢?他的整个击球过程,无时无刻没有用力,这就变成了一种匀速的用力。假如把力量分为十份,他一起手就在用力,等挥拍到击球点时,他的力量已经用去一半,甚至一半以上了。所以,他只剩一半的力量,不足以把球有效的打过去,因此回球旋转不强、力量不够,甚至调解都不好——因为它想发力,但是由于一直在用力,动作已经僵硬了。所以,我还是强调击球的有效性,强调留出加速距离。尽管有难度,但这种技巧必须掌握:挥拍击球的前半程,你的肌肉仅保持适度的紧张,而把你的力量主要留给后半程,加力,包括加转摩擦,都是在后半程完成的。 有张有弛 实际打球的过程中,很多人全是手的还原,而没有重心的还原。结果,身体的力量用不上,连续性也不好。就因为缺乏运动的一张一弛之道。举个骑自行车的例子,北京自行车队是全国冠军,我去问他们的教练,“你们是不是不仅教蹬的那一下,还教放松的那一下?”他很高兴,“对,一松一紧,才能蹬得快。全紧着,一会儿肯定就累了。”为什么我谈重心比较多,因为我觉得不只是乒乓球,每项运动都有重心,每项运动都需要一张一弛。从生理学讲,如果肌肉一直是紧张的,那么整个传导系统、反应系统都是紧张的,肌肉活动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提高能力 发展技巧 加强力量有两条途径:身体训练是提高能力,揉进技术联系则是发展技巧。


原来只把力量看作防伤防病的手段,现在大家都感到了力量的重要性,很多人也在练习力量,包括国家队的一些女孩子,在技术训练结束后也主动补练力量。甚至在联赛期间,队员们训练的时候练力量的也很多,他们说:“现在不练力量,打球就觉得发散,没有感觉。”但怎么练才能让力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必须结合专项的动作要求,把基本素质的力量,转化成专项素质的力量,也就是真正能作用与乒乓球这项运动的力量。比如对于腿部力量的训练,原来都是练习负重蛙跳,我觉得效果很好。练习时,上、下肢的力量结合,全面发展,这样会更好。目前,乒乓球的力量训练手段,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技术练习中,应该先易后难。比如先打下旋高球,再打上旋高球,然后打下旋低球,再打上旋的连续进攻。慢慢地,节奏越来越快,循序渐进,才能获得很好的效果。目前在练习中,尤其是女队员,打球不重视重心还原,下身不动,主要是上身动,结果她真正的支点不在跨上,而是在肩上,这样就根本发不出力。所以,在训练中,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快,而是要追求“实”,每个球都要打“实”,在这个前提下,能多快就打多快,量力而行。再者,不少人的步伐移动有问题,遇球先伸手。正确的做法是,在击球的时候必须要用脚去找球,用重心去找球。


此外,就是要“边走边转”地交换重心——比如从反手扑正手位击球,第一步,左脚向右脚跨一步,决定用力方向,调整重心;第二步,右脚跨出来,一边走一边交换重心,腰腿都在转,落地的时候就出手。最后,要提高步伐的效益,这是一种技巧,要注重碎步调整,学会预动。像王励勤、马林,看起来没怎么移动,但是他们随时都能到位击球,就是因为他们随时都在碎步调整和预动。如果脚下调整不好,对力量也会有不小的影响。初学的时候,一定要打好力量基础,要多找发力的感觉。从速度的训练上,既要能由慢至快,要能由快到慢。动作的规范合理性对力量的影响也很大,只有在协调合理的前提下,才能够发出力。发力僵硬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尤其是发大力的时候,更容易僵硬,所以必须要学会放松,放松才能够更好的发力。


转自北京乒乓球教练李晓东(国家队教练)


楚天运动频道装备您的运动生活!


我想把这篇文章分享到: 0

 



【打印】 【返回】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