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拍拉线:拍线空着不穿是偷工减料?

编辑:楚天运动频道 发布时间:2012-09-19 点击数: 4454 微信搜索:楚天运动频道小程序,买羽毛球更优惠

  9月19日消息,有些羽毛球拍在倒数第二条拍线的位置常常空着,没有拉线,这是为什么?是偷工减料吗?
   

  未必,传说中的(印尼)南洋穿线法,就是喜欢倒数第二条空着不拉。其实说法还有很多,以下各资深人士的意见,供各位参考。
 

  观点一:甜区优化的需要。
   

  有些球友喜欢高磅的性能,但无奈球拍框体太软。这种情况下,在穿线的过程中可以让张力应力先集中在甜区位置,让甜区位置的横线先把张力“吃够”。此时,其他非甜区的位置就有两种选择:
   

  1、拍头位置减磅,即业界大部分共识提到的,拍头5条横线没有必要超过24磅。原因为:一是横距较短,低磅尤刚,就像长牙签从中间折断比较容易,而短牙签就比较困难。距离的长短会影响力矩的大小,而最终影响刚性。二是拍头位置并非甜区,较少击球。按个人的操作习惯,我穿这几条横线不超过21磅,用测磅器测下来,松紧度并不比甜区的24磅差太远。按广大业余爱好者的现实情况看,拍头24磅已经差不多为合理磅数的上限了。磅数过高谈不上能提高多少手感,反而容易影响拍框与拍线的寿命。
   

  2、拍尾位置减磅或者如上面提到的,空掉倒数的一条横线不拉。少拉一条线就会让拍框少承受一条线的应力,而让这个区域的应力值减低。余下的应力可以“搬运”到甜区位置,实现“力气用在刀刃上”的最优化。
   

  观点二:保护拍框的需要。
   

  我曾经做过一个“怎么穿YONEX的AT球拍”的专题,提供一种克服AT型号球拍拍框塌陷缺点的穿线思路和方法。其中一项重要的建议就是,拍框下面跳掉一条横线不拉,因为拍框下面4条横线是塌陷的高发区域。跳掉一条横线,能把塌陷的概率减低25%。
   

  不过因为现在国内不像南洋等地区,对跳线的接受程度比较低,所以需要当面沟通,或者在客户主动提出的情况下跳线,为的就是避免发生偷工减料的误会。
   

  观点三:分辨球拍的需要。
   

  这个跳线的细节,我认为从性能上看,区别微乎其微。不过我发现,身边很多专业队员喜欢跳线。原因可能是:几乎每个专业队的赞助球拍都集中在那么一两个型号,为了喷品牌LO,线基本上是白色,手胶也没什么个性。想要自己的球拍跟别人的有所区分,就有些人倒数第三条线不拉,有些人倒数第二条不拉,有些人倒数第一条不拉,这样从拉线上一下子就能识别出自己的球拍。这一点倒有点像林丹的手胶缠法,他自己承认的优点便是:怕别人拿错自己的球拍。
 

  观点四:被动击球的需要。
 

  曾经有一个球友拿球拍来找我,说球拍有问题,不好打,球打出去不飞。我看了一下,那可是神器级别的MP99球拍,几乎全新,抗扭什么的都没有问题,也排除了内伤与拍线弹性太差的因素。后来从拍框下半部分密密麻麻的击打球头留下的白色印记分析,是击球者的球感问题。他习惯的击球点太靠下了,这么短的发力距离,击打能量转换最差的非甜区,加上偏硬的球拍与还未入门的力量级别,不好打、出不了球,是当然的事情。
   

  后来我给他制定的专门的穿线方案就是:最下面倒数第二条拍线空着不拉。因为如“绷床效应”,线床越密,吃球越浅,就越难发力;而跳线后线床的密度下降了一倍,吃球稍深,就相对容易发力一点。
   

  我料想那些印尼前辈也有可能考虑到这一在被动击球时的“保命”性能,就是弹性、弹性、再弹性,所以他们在这个特殊的非甜区做了点“手脚”。其实同样的思路,在网球拍上早就实现了“甜区密床,非甜疏床”的特殊线床处理。在羽毛球拍上,也有babolat的satelite型号和tofan的一些球拍,设计了这种线床技术。
   

  观点五:平移球拍甜区的需要。
   

  跟一些八一队退役的队员沟通,如曾经在《羽毛球》杂志发表过文章的余丁一教练,聊起他们的个性穿线法,有一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跳线。问了一下原因,他们觉得自己的很多网前球都依赖拍头去处理,为了这个地方的控球性能更好,他们通过额外扩孔,在上面多拉一条横线,而最下面的几条横线,他们形容为“垃圾区域”。上面既然多了一条,那下面就主动少拉一条算了。
   

  这个想法看来是往上平移甜区的创意。YONEX当年推出NS9000,就祭出一个“甜区上移”的概念,通过新布局的线孔来平移甜区。如果对比一下八一队队员的做法,YY这一点是不是让人感觉有雷同之处?

 

  楚天运动频道装备您的运动生活!


我想把这篇文章分享到: 0

 



【打印】 【返回】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论内容:
请您留言
*
*
×
关闭
关闭
免费电话

本通话使用电话回拨能力,完全免费
将对您的号码严格保密,请放心使用

开始通话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