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拍无法有意识的引领来球
球拍和球的碰撞实验
1969年之前,德国的网球教练中流行这样一种观点:球拍在捕捉到来球之后,可以有意识地向击球方向引领来球。根据这一观点,挥拍轨迹的长度是可以意识到的,击球不好的选手和初学者,无法保证较长的挥拍轨迹,而越是优秀的选手,挥拍轨迹越长。
理查德当时就对这种观点表示反对,但又无法来证明它的错误。
这种观点的依据在哪里?
到底是谁如何把这个问题阐述清楚的?
挥拍轨迹的长度和拍线张力大小以及球的硬度是否存在依存关系7
这种情况下球拍的反应如何?
这4个问题一直占据着理查德的脑海。后来,在一家德国汽车制造商的帮助下,他借来了汽车碰撞实验室,开始球拍和球的碰撞实验分析。众所周知,汽车碰撞实验是通过分析碰撞事故中汽车的形变,来尽可能详细记录特定时空范围内发生的现象。使慝同样的方法,也可以来分析球拍和球的碰撞影响。也许,这应该
是世界上最早的网球碰撞实验分析。实验结果非常惊人,球碰撞到固定好位置的拍面时,根据球速的不同,球拍和球的接触时间为3 /1000-511000秒——这是人脑无法识别的时间。
接触距离根据球速不同,最大为12厘米。在这短短的时间内,球和球拍的拍面发生明显变形,拍框也表现为屈曲反应。这一结果证明,用球拍来有意识地引领来球是完全不可能的。
2秒决定胜负
以一场比赛进行500次击球计算,该场比赛的击球时间只有2秒(4/1000秒×500)。换句话说,这2秒钟决定了一场耗时一个半甚至两个小时比赛的胜负。还可以这样说,球员在整场比赛中只有2秒钟的时间能对球施加影响。
球拍和球的接触时间也就是撞击时间,只有大约4 /1000秒,如此短的时间,大脑根本无法记记忆,也就谈不到控制。但这个时间决定了击球的命运。因此,微小的挥拍过迟或拍头向下,都会对击球的成功造成妨碍。球拍的准备、方向和速度,决定了各种击球的成功与否。
现在可以断言,击球在网球运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我们无法用意识来驱动、无法施加影响的瞬间,但它能够决定温网冠军的人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