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实现运动员“更高、更快、更强”的这个梦想,除了需要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时付出辛勤汗水,科学技术进步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运用现代医学技术解读体坛健将们的身体密码,助其发挥甚至他们自己都未知的身体潜力,就更能体现科技的魅力。
科技与体育结合从低谷项目开始
“解读体坛健将的身体密码”,即通过生理、生化指标来客观反映运动员的训练状态,进而为他们找到最科学的训练方法,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可以取得最好的成绩。
“要说最让我们得意的项目,那当然是赛艇和游泳。而这两个体育项目也是最早运用我们的理论与方法训练和比赛的。”说到近两年来我国在赛艇和游泳上取得的突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该项目小组成员之一张漓颇为自豪。
“在上个世纪,赛艇类金牌几乎是欧洲国家的囊中之物,而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东方人因为体型、骨骼、肌肉等原因,一度被认为不可能在这类项目中有所作为。在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上,我国的赛艇队颗粒无收,各个单项表现出的与国外的差距更是让人沮丧。这时,赛艇队找到了我们研究所,决定借力科技寻找差距。”张漓回忆说,谁也没想到科技与体育的完美结合是从一个项目的低谷开始。
随后,研究小组对赛艇队队员的身体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评估,结果发现赛艇队绝大部分选手的有氧能力较弱。张漓解释说:“有氧能力就是指运动员在有氧运动中有效利用氧气的能力。通过对选手运动后体内乳酸、心率等指数的检测,我们发现运动员在体力上并不过关。而既往赛艇队在训练时过分强调提高爆发力,忽视了有氧能力在项目中的重要性。于是,项目组为赛艇队制定了‘先通过高原训练打好有氧基础,再训练单项技术’的训练原则。”
在训练中,体科所的科研人员针对每一位选手的不同身体特点,为他们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在训练过程中详细、精确地记录反映身体情况的各个指标,再根据既得数据及时调整训练强度和方法。短短两年,研究小组的训练计划见了成效,有氧训练使整个赛艇队在单项技术没有任何进步的情况下,将全队的平均成绩提高了一大截。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孟关良和杨文军一举拿下我国水上运动的首枚奥运金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赛艇队更是全面开花,取得了女子四人双桨、皮划艇静水男子500米双人划艇、女子帆板3枚金牌。
“成功缘于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2008年,我国在北京奥运会上大获全胜,张漓和他的组员被许多国家奉为关键人物。张漓说,其研究的最大意义在于将全世界关于训练监控的理论系统化,并大胆将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的成果付诸实践。“这样说来,其实我们的成功是缘于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张漓举了磷酸肌酸的研究例子:“磷酸肌酸是在日常训练的检测中最常使用的指标之一。其实国际上关于磷酸肌酸(CK)研究已经非常多,它早就被认为可以用作提示身体运动量的金指标。但是,我们的研究更进了一步,当血液中CK的指标达到多少说明该运动员训练强度达到极限?不同运动员的最佳体能上限对应的CK是多少?为了帮助运动员找到训练和比赛的最佳平衡点,我们将所有有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出适合我国运动员的理论体系。”
2009年7月29日,我国男子游泳选手张琳在800米自由泳决赛中以7分32秒12的优异成绩将世界纪录缩短了逾6.53秒,为中国游泳队收获了世界锦标赛的首枚金牌,他也成为中国男泳世界大赛夺冠的第一人。“而在几年前,他和他的教练却一直对在比赛中如何分配体力十分头疼。”
“于是,我们就利用已有的生理、生化的监控理论,让张琳分别以不同的速度游200米和400米,然后通过检测生理、生化指标找出他生理的极限,最终为他找到了能游完800米的最佳节奏。”张漓解释说,运动医学研究的对象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只有具体到每个运动员的身上去,研究才有意义。因此,这项世界领先的成果可谓“来源于巨人而高于巨人”。
“解码”有助推动全民健身
看到研究题目中有“优秀运动员”,又有“生理生化监控”,不少人认为这项研究是只为体育明星服务的高科技,离普通百姓很遥远。
张漓解释说,其实不然,这项研究中也有许多是适用于普通百姓健身的。“例如,生活中不可能通过检测血液中的CK来判断锻炼的强度是否合适,我们常用另一个参数——心率,在大样本的试验中进一步完善了对心率的认识。对运动员的心率长期监控发现,对普通人而言,运动的强度使心率控制在110——140次/分时对心肺功能的锻炼效果最好,并且小强度、多频次、少组数的运动效果尤佳。”
“研究还发现,对于希望提高力量的年轻人来说,以70%——80%个人极限为强度的锻炼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张漓说,解读身体的密码一方面是帮助人类更高、更快、更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人们能更长寿、更健康、更快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