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羽毛球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各种系列比赛的竞争性、对抗性及激烈程度越来越强,这对参赛运动员来说,在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一个运动员来讲,体力是获胜的基础,只有一两局的体力,你永远拿不了世界冠军。比赛共有三局,你有四局、五局乃至七八局的体力,才有可能攀登到顶峰。因此,注重身体素质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身体素质是羽毛球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体素质是提高技术战术水平、让运动员承担大负荷训练和激烈比赛的基础,身体训练的过程也是培养运动员坚韧意志品质的过程。科学的身体素质训练方法对延长运动员寿命、防止受伤、增强身体机能,建立全面的羽毛球身体素质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际国内的羽毛球比赛都存在这样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一些优秀的羽毛球运动员无论技术水平、战术能还是身材条件都算得上出类拔萃,但他们却常常在重大国际国内比赛中失利,而失利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比赛中体力不足致使体力下降,影响了技术水平的发挥。这反映出在平时训练中对身体训练的不够重视,以及身体训练中的运动量和强度远远不能适应自己技术水平发展的需要。
翻开我国羽毛球运动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我国羽毛球运动从无到有,通过老一代羽毛球工作者和教练员、运动员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羽毛球运动水平逐步跨入世界羽毛球运动水平的先进行列。无论是技战术水平,还是专项身体素质都无可挑剔,中国羽毛球队也被誉为“国际羽坛霸主之一”。这在当时极大鼓舞了青年一代运动员,并对以后的少年羽毛球运动员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时隔多年后的今天,我国羽毛球运动的霸主地位有所动摇,我们技战术水平的优势基本上已不复存在。当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我认为还是运动员身体素质能力较差,对身体训练认识不足,尤其是近来在训练这一方面抓得不狠。在实际训练中,有些教练和队员对身体训练缺乏重视,最终影响了技战术水平的发挥和提高。
从上世纪80年代我国羽毛球训练提出向中国女排学习,以“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作为羽毛球训练的基本指导思想,强化身体训练,在身体素质训练中创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如综合跑、综合跳等。当时,国内外许多人士一致认为,我国所搞的一整套身体训练方法和手段非常适合羽毛球运动的特点,其训练效果理想,受到了教练员的广泛学习和效仿。除此之外,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中的运动量和强度也非常大。根据资料记载,当时训练中一堂课400米跑就有10-20次,3000米跑有2-3次,100米跑也有15次左右,跳绳练习一次就是60分钟左右。因此,当时我国的羽毛球选手在国际国内各种比赛中很少出现因身体素质差、比赛过程中体力不支而输球的现象。上世纪70年代有报道称,汤仙虎在国外访问比赛时,赛前用了30分钟做有一定量的准备活动,当时外界认为不可思议,而他在比赛中却依然体力充沛,以两局15比0战胜了对手,一时轰动羽坛。外界称中国羽毛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好,步法灵活,无法与之抗衡。
时过境迁,今天我国许多选手在国际比赛中打几场球就喊没体力了,最后只得拱手称臣。原因何在?说到底还是身体素质的训练量和强度不够,缺乏重视,从而导致了一次次的失利。因此要想重振雄风,恢复我国羽毛球运动技术水平,在国际羽坛上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切实抓好身体素质训练这一主要环节,创新训练教学手段,加大训练强度,强化身体训练的意识,以一般身体素质训练来促进专项身体训练水平的提高。只有使专项身体训练水平得到提高,才能带动专项技战术水平的发展,这一点必须清楚的加以认识。要想提高技战术水平,前提首先是抓好身体素质训练,“身体素质训练就是为技术服务”这一观念始终不能动摇。
同时,实际训练时间中应合理增加负荷强度,从而提高身体素质能力。有资料显示,人体物质贮备分为四个区域(如图):
人体做功区域表(据运动训练效用理论)
训练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贮备动用 40% 60% 80% 100%
身体承受 8 7 6 5 4 3 2 1 0 -1
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人体物质贮备功能递减,身体承受力递减。当一名运动员3分钟跳绳做8次,每次跳绳是个人单位时间最大训练强度时,其身体承受力递减至1,人体物质功能贮备做功达到80%。根据这一理论,人体动用了80%的物质贮备做功被认为是最佳训练效用范围。如果再继续训练,人体物质贮备功能超过80%以上,将会给人体带来生理或心理上的不良反应,以至影响训练效果。
羽毛球身体训练要围绕羽毛球专项特点来进行。力量是身体素质的基础,羽毛球运动员虽然不强调发展绝对力量,但应在具备一定绝对力量基础上发展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使之保证比赛所需要的较强动作发力和长时间的奔跑、蹬、跳、跨以及连续击球动作。发展速度素质是羽毛球运动训练的核心,它应着重加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动作频率)和急停、急动的变向、变速的移动速度。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拍数增多,比赛时间增长,运动员需要达到在50—90分钟激烈活动的体力要求,速度耐力对羽毛球项目的意义更显重要,其功能形式主要为无氧供能,非乳酸型无氧供能占主要地位,并有适当的乳酸性有氧供能。
在训练实践中有教练认为,羽毛球对抗有时较少拍数就能击败对方,因此运用的有氧耐力很少,所以不太赞同像4000米、5000米、甚至10000米跑这样的耐力训练,而是倾向于变速跑等专项素质和速耐练习。但是,在一些高水平或实力相当的比赛中,常有多拍回合的长时间对抗,运动员不仅要保证速度,更要有这种持续对抗的能力。在平时的训练中,耐力跑其实是提供了完成一般动作的能力,是提高专项耐力的前提条件,改善了身体内部器官机能,为更好地进行专项练习打好基础。
为了在今后的教学训练中更好地理解本专项,运用到羽毛球身体素质训练实际当中,特做出一下几点思考:
1、如何看待羽毛球运动中体能消耗不均的问题?
同一场羽毛球比赛中,可能会出现双方耗能不均的现象,原因有很多方面,有可能是身体素质的欠缺限制技术水平发挥;也有可能是技术不如对方导致比赛失利。由此看出,体能和技能同样可以影响到比赛结果。要合理分析到底是哪一方面原因,不能一味地认定就是身体素质的问题,而盲目地进行素质训练,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适得其反。
2、如何调节训练中各种素质比例的关系?
在实际训练中,队员的条件、身体机能,素质水平各不相同,每个人具备的身体素质特长也不一样,那么应该如何合理安排训练、有效提高每个人的平均水平呢?一般来说,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即使有时候与部分人的针对性练习相冲突,但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长期观察,形成一套合理的训练体系。
3、羽毛球身体训练中怎样运用多球练习?
我们说多球练习是身体素质训练的有效方法之一,除了在形式上灵活可控、与实际最相似外,它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羽毛球多球练习要求“身轻、气匀、行不散”,所谓“行不散”是指在练习中有明确的要求和控制,使运动员的思想高度集中,带有目的性地去进行练习,尽量接近比赛动作,这样的练习才可以达到效果,真正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
4、“木桶原理”在羽毛球运动中的运用
一个木桶,即使其它木块都很长,但只要有一个断块,它还是盛不了更多的水。这个原理不是让大家明白要全面发展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不能有一处短缺,而是让我们用逆思维的方式去思考:一个运动员哪怕在其它方面都表现平平,但只要有一个方面突出,那么,这很可能就会带动影响其它各方面,从而成为制胜的关键,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常可以得出不同结果。
另外,现代羽毛球素质训练方法手段中应该更注重创新意识。有“创新”固然是进步,但要避免盲目创新,创新应是在具备了一定传统东西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建立的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手段,而非丢弃传统,只求单纯的“创新”。有些人错误地认为“传统的”就是不好的,所以忽略了原本正确、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根本条件都没有具备好,谈何创新。所以,在羽毛球身体素质训练中,既要把握已形成的优良传统,也要用科学的方法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真正“创新”。
在训练中只重视技战术的训练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的比赛需要,要想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并不是抓好身体训练只求量和强度大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首先要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本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有关训练教学计划,把在身体训练中获得的能力不断转化到专项运动技术战术中去,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加强身体素质训练的重要性
——羽毛球运动员如何通过体力关
——有效训练时间内合理的训练强度
发表评论